前几天,定海区盐仓街的海鸿新村
一位老人正沿着小区的干线路捡垃圾。
他身后还保留着清洁。
他不是护卫工人
是塔山社区退休的老党员陈惠民。
今年75岁的陈惠民是退伍军人,从4806工厂退休。 创城以来,41年党龄的他,为了社区建设积极发挥馀热,一天2次,义务在小区捡垃圾,为居民服务,为创城致力。
记者在海鸿新村见到陈惠民时,他正在清理绿带垃圾。 装备了垃圾桶和小塑料桶。 “夹子是特意在街上分发的,前两个人已经坏了,这是第三个。”陈惠民笑着说。
除了暴风雨天,每天上午8点和下午3点,陈惠民准时出现在小区入口。 “刚开始捡垃圾的时候,是不带文章走过来的,现在基本上找到窍门了。”陈惠民就如何快速有效地处理垃圾这一问题,总结了自己的经验:首先沿着小区周边开始巡视,然后一圈圈缩小了范围。
小区哪里容易积存垃圾,陈惠民最清楚。 他指着几条绿带对记者说:“看这里,烟头等垃圾很常见,请仔细看。”
去年,随着创城工作的深入,陈惠民居住的海鸿新村偶尔出现了志愿者、党员、社区干部奋斗的身影。 一幕温暖的景象,落入陈惠民的眼中,打动了他的心。 “党员必须为人民服务。 虽然退休了,但是要做点什么”抱着这样的初心,他也参加了创城队,为了整顿住宅区的环境,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在四周巡视,弯腰夹杂垃圾,一次持续近1个半小时。 这样强烈的活动,对年轻人来说有点吃力。 但陈惠民说,这不仅锻炼身体,而且很有意义。 不仅在住宅区捡垃圾,还经常注意盐仓各处的环境卫生。 几次经过富都公园,发现那个地区的垃圾堆积,没有管理者,马上联系城市,和志愿者一起去扫除。
他的努力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理解。 很多原本乱扔垃圾的居民,看到陈惠民的坚持,渐渐改变了不文明的行为。 有些人参加创造城市的团队。
在与日常垃圾的“对抗”中,陈惠民也感受到了住宅区的变化。 以前最多的时候一次能捡到3桶垃圾,但现在几乎不能捡到。”
除了这个爷爷以外
定海区城东大街有一位阿姨
也是一个有创意的志愿者
“我们这里有一位特别勤奋的志愿者。 退休的阿姨的博物馆,天不亮就穿着红马甲,每天中午匆匆回家吃饭后干燥……”昨天早上6点40分,定海区城东街港北社区的工作人员用微信采访记者,附上博物馆专心做志愿者的照片
当天,记者多次无法联系到工作人员提供的博物馆的手机号码。 “缪姨一定是做志愿者,没接到电话。 下午3点13分,在港北社区工作人员陈梦洁的指导下,记者大约找了15分钟,在东港浦新村的10栋楼下找到了她。
缪幼芬今年55岁,纺织厂外装工人,现在退休了。 近年来,随着创业城市工作的深入发展,当地居民老姨、老师纷纷参加港北社区志愿团队参加创业城市活动。 看到志愿者们热心工作,感染了他们的精神,博物馆希望今年2月自主找到社区参加志愿者队伍。
大楼的自来水计箱和住宅区的垃圾箱,清扫路面垃圾,把电动汽车搬到停车场等,博物馆什么都做。 对旧住宅小区改造现场灰尘较多的情况,博物馆映入眼帘,焦急万分。 她想出了用水冲洗路上的灰尘的方法。 于是,她用自家小屋的水桶往附近的河里打水,用小区里空着的大垃圾箱搬水。 用水冲洗地面后,她立即用扫帚把带灰尘的水掉到检修孔里。
博物馆说在做志愿者的时候有很多人来帮忙。 住在蓬莱新村,今年66岁的黄阿善经常打水,帮助自己的三轮车运水。 缪幼芬个子不高,一楼遮阳棚的香蕉皮和烟盒等垃圾不够。 行人把垃圾倒在地上打扫。
天不亮的时候做志愿者,博物馆说:“儿子在印刷公司工作,上夜班,下班后回家叫醒我。 今天上午5点,我在楼下做志愿者。 」在缪幼芬的带领下,邱大婶等很多以前的同事也参加了志愿者队。 缪幼芬在这第二部分“事业”中得到满意的喜悦:居住区环境清洁,丈夫欧师傅强烈支持,左邻舍竖起大拇指称赞,她自己也增加了运动量,腰围变瘦了。
港北社区主任何艳先生说,港北社区园区多数设立于20世纪80年代,属于开放园区,且外来人口众多,志愿群体尤其是热心退休者积极支持创城,社区面貌比往年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