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西北大学召开科研工作会议。 “十三五”以来,西北大学原始创新能力大幅提高,特别是在大陆结构和动力学、早期生命演化和环境、丝绸之路考古学、经济高质量发展等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的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不断增强,人才、团队和平台建设进入新阶段,成果转变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着提高。 学校科研工作超额完成了一年前“十三五”计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大部分指标比“十二五”翻了一番。
基础研究的实力不断增强。 “十三五”以来,西北大学负责自然科学国家级项目622项,立项经费5亿多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45项,立项经费3.9亿元,与“十二五”末相比,实现了年度立项数、经费总量的倍增和排名的“二级跳跃”。 其中,2019年的立项数达到164项,创历史最高记录,排在全国第54位,比“十二五”末上升了46位,进入全省高中第二阶段队的立项经费再次突破亿元大关,在全国排名第48位,比上年度上升了55位,成为全省高中的第三位。 “十三五”以来,西北大学负责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133个项目,年度立项数比“十二五”末翻了一番,立项总数在全国第二十位左右,在省内第一阶段负责稳定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项目的87个项目,其中2016年至2018年立项连续三年居全国前18位。
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显着增强。 “十三五”以来,西北大学负责自然科学国家级重要项目4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要项目2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比“十二五”增加9项,课题14项。 “十三五”以来,西北大学批准了国家社会科基金的重要重点项目18个项目,一年前实现了“十三五”目标,比“十二五”期间立项增长38.5%。
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新的突破。 “十三五”以来,西北大学二人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五人获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四人被评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导人才计划,七人被评为陕西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六人被评为陕西中青年科技领导人才、科技新星。 “十三五”以来,西北大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组认可,首次获得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认可,1个团队被教育部创新团队所支持,陕西省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团队11人,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育科研团队建设项目3人,陕西省“三秦学者”
科研平台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十三五以来,西北大学新增七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一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一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两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两个国家“111”引导基地, 省部建设一个联合创新中心的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基地列入省部协议草案,新建29个有望列入省部联合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序列的省部级科技创新基地,新增加了国家语言文字推进基地1个,教育部国家和区域研究中心3个,各级人文社科研究平台8个。
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十三五”以来,西北大学的多项科研成果发表了3篇受到国家和省部级奖励的CNS论文,累计发行总量排在“2019中国大学CNS论文排行榜”的第9位,排在地方高中第1位的三大索引收录论文4347篇,年平均收录量比“十二五”增长67.13%,SCI收录论文始于2018年度
科研成绩单的背后是西北大学管理模式的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的努力。 近年来,西北高校关注“二流”建设,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引领项目”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规划”,着力发挥科研创新和机制创新的“两轮驱动”作用,落实规划,把握机制改革、管理性能,把握创新服务,优化科研管理模式,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 (记者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