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中新网北京12月18日电中国新闻社在北京召开了“谈中国故事探索与实践的中新风格研讨会”,邀请有关部委、新闻界、学术界代表探讨如何构建中外语言体系,在世界上表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中新社社长陈陆军在研讨会上表示,在新一代中新社人艰难的探索与连接实践、不断形成中,“中新风格”正在逐渐形成。 他指出“中新风格”与时俱进,具有活生生的生命,绝不是凝固和停滞的地方。 无论舆论的生态怎样变化,中新社会人保护的价值观都不会改变。 “讲中国的故事,传播中国的声音”的使命不变。 清新朴素的语言是不会变的。 中新社会人要关注世界华文媒体变革发展的风向,加快融合发展步伐,探索移动互联网时代,加强社会关系国际传播规律,最大限度追求世界华文媒体国际传播的品味、效率、利益,在创新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中新风格”
图为清华大学埃普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课题组发表的“新全球化时代中新社和“中新风格”研究报告。 中新社记者富田摄
清华大学爱普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课题组当天发表了关于“新全球化时代的中新社和“中新风格”的研究报告。 清华大学学报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周庆安以“议程设置目标”、“报道专业性”、“媒体定位准确性”、“语言风格稳定性”总结了新全球化时代“中新风格”的实践,指出新时代中新社的发展路径深入融合,指出国际传播发展趋势、中国对外传播发展进程、媒体融合发展
中新社的原社长章新分享了中新风格的由来和未来。 从中新社主要创始人廖承志三篇的谈话中,他说,今天如何谈论中国的故事,讨论如何丰富发展中的新风格,能够吸取智慧和教训,也就是一贯追求真实,都能够坚持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 坚持中新社的独特定位,坚持对外报道的独特风格,发挥与国外华文媒体相关的独特作用,不断丰富发展中的新风格,在新时代以新方式构筑新风格的新境界。
作为案例分享的一环,中国外文局对外语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范大冢向中新社研究的“近观中国”全媒体时政专栏谈到“国际传播背景下时政报道的创新与探索”,中国摄影师协会副主席居杨分享了“中新社图像语言的国际传播探索”,中国经济网总裁王旭东表示
中国青年报原主编陈小川、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比喻国明、清华大学新闻和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等多位新闻界和学术界代表从语言方式创新到达传播效果的重要环节、平台应引导服务等议题发表了专业观点。
中新社总编王晓晖主持当天的研讨会,公司内部工作人员代表100多人参加。 (完成)
【编辑:刘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