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人类社会现象。 分工和专业化的好处自古就为人们所认识,不断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分工的内容、形式和空间形态不断发展,分工理论也在逐步完善和发展。 作为城市群发展成熟阶段的产业分工形式,城市功能分工具有独特的特点、丰富的形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城市群城际产业分工发展的阶段划分
随着城市群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发育程度的提高,城市群城市间的产业分工也处于不断发展中。 城市群的城市间产业分工最初表现为城市间工业水平分工,之后发展成以城市间工业垂直分工为主,最后以城市功能分工为主。
1 .初级阶段:以城际工业水平分工为主
在城市群形成的初步阶段或萌发阶段,城市间产业分工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制造业,更广泛地说是工业,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依赖生产制造业的发展发展,规模小。 由于城市群各城市生产制造业的技术含量和迂回生产程度低,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 这一阶段的城市群城市间产业分工主要表现为工业水平分工,各城市的专业化处于不同的生产制造行业,技术水平差距不大,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竞争,区域一体化水平较低。 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1980年代上海、苏南地区和浙江北部地区的主要工业部门是轻工业和重化工业,工业技术水平差异很小,但在轻工业和重化工业内部,工业行业间的分工和工业产品差异很大,以工业水平分工为主。
2 .增长阶段:以城际工业垂直分工为主
随着城市群经济的发展,区域、交通等相对优势城市率先发展,经济体量和人口规模大幅扩大,向中心城市发展,面临土地、劳动力、资源等因素成本上升的压力,附加值低、占有空间大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开始向周边城市转移,促进周边城市经济的发展。 核心城市改善商业环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制造业,推进产业结构转型,提高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和增值。 与此同时,高新技术制造业由于中心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生产性服务需求,生产性服务业也在发展。 在城市群中,无论是核心城市还是周边城市,产业发展仍然以工业为中心。 区别在于,城市间产业分工是高科技制造业和周边城市专业化是低技术制造业的分工。 中心城市的高新技术制造业往往是为周边城市的低技术制造业提供生产设备和中间投入品的所谓迂回生产。 因此,将上述分业形式称为工业垂直分工。 到20世纪90年代,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上海重化工业逐渐向沿江地区和沿海地区转移,主要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汽车业等,为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中间投入品的“苏锡常+杭嘉湖”地区的工业发展是轻工业和上海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高技术水平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工业垂直分工逐渐形成。
3 .成熟阶段:以城市功能分工为主
随着城市群发展的成熟,中心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制造企业和大企业生产部门承受不住中心城市土地、劳动力、资源、能源等因素成本上升的压力。 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和应用,城市间通信成本下降,核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为周边城市生产制造业企业提供生产性服务便利有效,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和大企业生产部门也开始从核心城市向周边城市转移,生产性服务业成为核心城市的主导产业。 城市群中心城市专业化为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发挥生产性服务功能,周边城市专业化为生产制造业,主要发挥生产制造功能的城市功能分工逐渐形成。 21世纪初,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上海、副中心城市南京和杭州在制造业中没有专业化功能。 2000年以来,上海、南京、杭州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功能明显增强,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嘉兴、宁波等周边城市对制造业的专业化功能明显增强。 以上海和苏锡常地区为例,2016年上海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库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6个生产性服务业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具有专业化功能 2016年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制造业具有明显的专业化功能,比2003年区位商分别提高了29.5%、29.5%和10.5%。 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生产性服务业发达,6个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合计占全行业就业人数的比例从2003年的30.9%上升到2016年的42.6%,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个百分点,制造业的就业人数比例从37.1%下降到28.8%,年 苏州锡常地区毗邻上海市,交通十分便利,特别是毗邻上海市地区的苏州市,受到上海辐射最强。
资料来源:社会科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