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2019年增选会员名单,共139人当选,其中科学院士64人,工程院士75人。
由科技部高新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科技日报社共同主办的“前沿科学”,关注我国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发展、尖端科学家的建树,请多位科学家写专论和专着,对各自的研究领域发表他们的见解。
此次,5位专家被新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以中国科学院院士骆清铭、彭练枪、常进,中国工程院士孙凝晖、王坚、编辑部向这5位科学家,同样向新选出的院士表示衷心祝贺。
海南大学校长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主任骆清铭
《最前线科学》出版的《献给成果礼赞改革开放四十年》专辑( 2018年第三期),海南大学校长、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主任骆清铭写了文章《脑功能认知:能得到怎样的图像》
针对脑连接图像这一重要问题,美国和欧盟等的脑计划优先配置,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各自的分辨率优于1微米,没有取得显示全脑完全神经和血管连接的图像成果。
我们队于2017年获得世界首个完整乙酰胆碱神经细胞的三维全脑分布图,首次在小鼠全脑范围内系统构建和识别包括动脉、静脉、微动脉和微静脉的微脑血管图,为脑功能和脑病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源数据库。
未来将从小鼠全脑影像研究扩大到非人类灵长类全脑影像研究,为获得人类全脑影像而努力。
北京大学教授彭练枪
北京大学教授彭练枪也在本专辑上发表了“非掺杂制造新技术:中国碳系电子元件研究“换乘超车””
现在的硅芯片制造技术接触到极限,碳纳米管技术被认为是后摩尔时代的重要选择。 经过近20年的努力和坚持,我们队在碳纳米管材料的可控制制造和碳基纳米电子学研究领域,发展了碳纳米管CMOS集成电路和一套光电元件的非掺杂制造新技术,现已走上国际先进,成为下一代信息处理技术的有力竞争对手。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孙凝晖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孙凝晖在《尖端科学处理器芯片技术》专辑( 2018年第4期)上发表了《坚定:构建自主生态的强音》
在我国处理器芯片的研究领域中,比芯片本身更难的是构建生态链。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芯片产业生态链已经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探索从短链走向共同市场的长链路径,最终目标是在技术领先的基础上,构建以中国为主导的全球生态和全球市场。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坚定自主开发的信念,保持长期探索的耐心。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常进
在《最前线科学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的专辑( 2019年第1期)中,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常进发表了文章《电子光谱的变曲:佐证宇宙射线是否从黑暗物质中消失》
宇宙中物质形态多样,相互作用复杂,尺度差异大,捕捉暗物质粒子,探索其存在形态,已成为各国新的竞技场。
我国于2015年12月17日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顺利运行,根据前期获得的大量高质量观测数据,我们测量了电子能谱在约0.9TeV的变曲,为了判断TeV以下的高能量电子宇宙射线是否来自暗物质 “悟空”卫星目前正在积累数据,希望通过更多的观测数据,最终揭示这一现象的物理本质。
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
在《最前线科学人工智能》专辑( 2019年第2期)中,阿里巴巴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先生写了文章《都市脑:用数据资源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利用新兴技术构建的城市大脑是城市从电力时代走向计算力时代的新基础设施,是新兴技术根治“城市病”的平台,帮助城市高效安全运行。
提出城市大脑应用数据优化城市其他资源,降低资源消费,提高城市效率,通过城市神经网络,从交通管理突破城市管理模式、服务模式和产业发展模式,解决当今大脑无法解决的城市发展问题。
资料来源:《尖端科学》编辑部
编辑:刘义阳
审查:王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