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网络教育报道】12月8日,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主办、赞助教育科学技术的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六届年会在北京召开,本届年会的主题是“科学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
用跨国专家的不同视角分享美好思想佳肴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朱永新、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中央副主席徐辉、全国人大常务委员、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香港大学原副校长程介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山东省教育厅原副局长张志勇、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波士顿学校生涯教授严文范等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山东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张志勇在年会上表示,机器永远是人类的工具,人工智能时代必须重新安排人类教育的基本任务。 科学技术进入教育领域不是取代教师的工作,而是使教师的教育教育活动更好。 张志勇也表示,要警惕科学技术给教育带来的不利因素,不要损害孩子的全面个性发展,不要束缚孩子的发展。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区明远在讲演中表示,“人工智能+教育”目前仅限于城市,人工智能使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但这在农村尚未实现。 他认为,人工智能投入农村是处理人工智能的手段,以培养人为目的的关系,需要处理技术优势与风险的关系,处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关系,处理人工与技术的关系。
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朱永新表示,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可能有两种,一种是人的异化工具,二种是人的成长工具。 科学技术也能推进教育公平,关注个性的发展,使每个人都成为自己更好的推进器,实现“没有教育”的教育公平理想。
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委副主任、民盟中央副主席徐辉表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还处于较低水平,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应在国家一级推进。 他指出,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关键是提高基础科学技术教育,政府、社会、学校应该齐心协力,像大科学项目一样处理大科学技术教育。
香港大学荣休教授程介明认为,关于科学技术和教育,人工智能的发展在给教育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 目前技术与教育的结合是以技术为主导,教育界只是被动接受,适合学生学习过程的产品在教育领域得到应用。
在本届年会上,美国最普遍影响力排名前十的教育学者、美国堪萨斯大学教育学院基金会优秀教授、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机器人与未来教育中心主任蒋里、美国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终身教授、教育指导学部主任严文迷等国际知名学者也分别出席
着重科技发展与教育转型,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
AI、5G、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有很大影响。 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有助于优化进化,教学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12月8日下午,参加的专家学者围绕“机遇与挑战:科技与教育的融合发展”“科技的挑战:将来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共同讨论了“未来学校:科技如何改变教育生态”“科技能力: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学生”四个话题。
在“机遇与挑战:科技与教育的融合发展”论坛上,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赵国弟、成都市第37中学校长蒋德明、杭州学军中学副校长张同华、上海市市西中学校长董君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向实验室全球未来人才研究中心主任朱庭墉等人展开了关于这一话题的讨论。 如何避免受灾? 如何进一步完善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规范?
未来的教育可以实现“人人”“平时”“随地”学习的学习状态,大部分知识传递系统都可能由人工智能教师完成。 技术的发展使我们重新定义了教师的角色。 那么,老师的职能是怎样变化的呢?未来需要什么样的老师?老师会被AI取代吗? “科技挑战:未来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论坛上,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大规模在线开放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孙茂松、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王万森、北京市海淀区教师培训学校校长罗滨、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校长吴子健等与来自高中和中小学的嘉宾进行了交流。
科技进步迫使学校发生新的变革,为教育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支持。 在“未来学校:科技如何改变教育生态”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山东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张志勇、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负责人张追伟、中国教育科学院副研究员曹培杰、独立教育学者、百年学校总督学、探月学院执行顾问钱志龙等嘉宾进行了探讨。 会议专家对未来学校做什么?校外知识服务能代替学校吗? 作为学习场所,学校注定要消失吗?个性化、如何实现沉浸式学习等话题共享。
AI等技术可以掌握很多人的技能,而且在很多方面超越了人。 那么,在技术面前,人类有什么独特的技能呢?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未来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有价值的能力呢? 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学生? 在“科学技术能力: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学生”论坛上,清华附小校长洞桂梅、首都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蔡可、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局长南战军等以话题为中心进行了讨论。
在本届年会上,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发表了主题背景研究报告《教育与科学技术:喜悦与担忧》。
论坛主办方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是一个新的教育智囊团,于2014年12月1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 其宗旨是“凝聚社会共识,推进教育改革”。 论坛聚集了丰富的教育情感、追求教育梦想的优秀教育专家、学者,坚持高素质、独立、客观、实事求是的研究精神,深入思考研究中国教育存在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和重点问题,通过学术研究与公共政策的桥梁,推动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今年11月9日发布的《中国教育智囊评估报告》( 2019 )中,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排在中国教育智囊“社会影响力”前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