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能干嘛申论_透过数据看本质,分析近十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特点及趋势

申论是国家公务员录取考试(简称“国考”)的必考科目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不断在创新中逐渐稳定下来。 综合看来,国考申论呈现出以下几个显着特点

国家公务员考试能干嘛申论

国考申论试卷主要分为规定的资料和答复要求。 给出的资料可以揭示应征主题,回答要求反映问题型的设置情况,本文从主题、问题型两方面进行分析,帮助考生理解国考的倾向变化。

一、主题分析

从2010年开始,国考申论试卷分为两类,省级和市级试卷命题分开,主题也不同。 从2008年到2019年的12年间,国家考虑申论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5个领域,共调查了22个主题。

国家公务员考试能干嘛申论

以上表明,第二阶段国考申论主题呈现了一些新特征。

(一)省级、市级主题相似;

从2010年开始,国考申论省级、市级各有命题,但主题并非完全不同。 如上表所示,2010年至2019年的国考申论题目相似的年份有5个,比率达到了56%。

(2)主题涉及多个领域

国考申论复合类题目比重大,比例达55%,要求考生平时准备考试

国家公务员考试能干嘛申论

拓展思维,从多学科、多角度思考问题。

(3)经常选择受欢迎题材的冷却角度

国考申论主题的选择总是“不冷不热”——也就是说选择的题材是现在具有新普遍性的热点而不热,意味着国考选择这些时政的小角度出题。 2015年国考选择的科技创新主题很受欢迎,但2017年科技人性比较冷却,国考选择的城市发展主题很受欢迎,而城市水系冷却的2018年国考省选择的经济主题很受欢迎,但想象力经济却很冷淡。 这种类型。 考生准备考试时应多挖热点事件的小角度、冷角度。

二、问题类型分析

总结摘要问题

从2008年到201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请论调查了113个问题。

摘要问题早出现在国家公务员的申论考试中,是申论考试的基础问题类型之一。 近年来的调查情况表明,摘要问题频繁出现,2008年至2019年共调查了26起,明确了其重要性。

摘要题量一般为一个或两个,分数多为10~20分,题型多为基础题型,解答字符数不多,与其他几种题型相比难易度低,居于上位。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申请论逐渐加大了对摘要问题“全面、准确”的考察,要求考生在短时间内迅速、准确、全面地提取应对点。摘要问题与综合分析问题相结合,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主题设计不断创新, 分类总结、提议题目和语句填充的创新主题类型出现,形式新颖,强调了国考主题命制的新意义。 因此,考生必须重视摘要问题。

国家公务员考试能干嘛申论

综合分析问题

综合分析问题重点调查了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虽然在国家公务员应聘考试中落后,但发展较快,从2008年至2019年调查了29件,现已成为国家公务员考试难度较高的基础问题类型。

综合分析问题重点考察语句理解说明、启发型分析和评论型分析三种问题型。 值得注意的是,语句理解说明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难易度越来越高。 例如,在2018年国考省级的申论试卷第4题中,给出的词语很新颖,材料关系的内容也很复杂,理解难易度高,考生回答的难易度也变高了。 在申论考试中,综合分析问题一般是1分或2分,所占比分几乎保持在10~20分。

提出对策问题

提出对策问题考察是考生提出问题解决的能力,要求在全面理解考生提供的资料的基础上,找出资料中的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对策。

从往年的调查状况来看,截止到2008年共调查了4件,2013年以后,没有出现在国家公务员申请考试中。 提出对策的问题点数是固定的,一般是20分钟左右。 国考申论对策问题的调查很少,但是作为申论考试的基础问题类型考生必须重视。

贯彻执行问题

近年来,贯彻执行问题频繁出现,几乎所有的考试都会出现。 贯彻执行问题的主题类型很多,根据文章写作模式,可以分为共同构造型和灵活的文章写作成型两种文章。

近年来,该问题类型的重点调查是宣传演讲类型和灵活的写作类型,2017年国考市级申请论调查了宣传演讲类型的报道,2018年国考市级申请论调查了灵活的写作类型的讲义稿,出题形式多样。 另外,近年来计划的摘要类型有增加的趋势,最近3年平均,2019年国考省级的申请调查了调查报告的概要和指导资料。 因此,考生要拓宽知识面,熟悉这类问题的解答流程和解答技巧,积极应对。

文章论说问题

文章论述问题是《大纲》规定的文字表达能力的集中调查,是国考申论的必备问题类型,一般是最后一个问题。 作为申论问题之一的“大菜”,文章论题的分数最高,文字数最多,难易度最高,分数为35分或40分,字数一般要求1000字左右,在申论考试中的地位很重要。

近年来,国考申论的文章论述问题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是文章数量增加,进一步加强了对考生问题深度和广度的考察。 二是问题设计呈哲理化、发散化、个性化的趋势,在增加难以理解问题的同时,分析问题型结构成为创作的优先。

内容从网络整理,重要的文档已经变粗,共同帮助考生抓住重点,从数据看本质,分析近年来的考题,抓住精华,希望重点冲突,大家能成功。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