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航母交接视频_一种改变世界的材料,英国发明法国改进,我国消耗量却为世界第一

历史上,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城市建设逐渐脱离砖结构,是用钢筋和混凝土建造的,现代城市也被称为“混凝土森林”。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每年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混凝土的需求量超过23亿吨。 这个数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其他国家的混凝土产量总和。 由于消耗了无法想象的大量建材,中国也获得了“建设狂魔”的称号。

我国第一航母交接视频

▲现代社会到处可见的工地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建筑材料,混凝土的历史约有200年。 1824年,英国人约瑟夫·阿斯普林创造了“波特兰水泥”。 他发现这种不可思议的粉状材料在加水搅拌后形成凝胶状,填充在硬物之间的间隙中,有效地粘合,坚固。 但是水泥也有缺点。 抗拉强度过低,稍大的水泥产品容易损坏,所以水泥最初只用于修补道路,与沙子和石头混合,但铺在道路表面。

我国第一航母交接视频

▲清末英国驻上海领事馆旧照片

三十年后,法国人莫尼埃突然将铁丝网放入水泥中,结果水泥的抗拉强度大幅度提高,真正的钢筋混凝土出现了。 不久,在桥梁、房屋、军事设施的建设等领域,混凝土开始被大规模使用。 十九世纪末,随着广州、上海等沿海城市逐渐向世界开放,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逐渐在租界地区建造本国风格的建筑,混凝土传入中国。 据考证,中国最早使用水泥的建筑是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建成的驻英国上海领事馆,水泥都来自海外。

我国第一航母交接视频

▲清末水泥厂老照片

与传统土木建筑相比,混凝土建筑的原材料更便宜,建成后非常稳定,具有非常显着的优势,中国民间也开始引进水泥,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在唐山设立了第一个水泥厂,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生产了第一个水泥袋。 与其他工业相比,水泥生产在中国的发展速度非常快。 这主要是由于水泥生产技术简单,需求量大,加上当地产品价格低,进口产品几乎没有出口,很多私人资本和外资企业在中国本土建厂。

我国第一航母交接视频

▲南京灵谷塔

民国时期,混凝土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并成为主流建筑材料。 国民政府为了吊唁战死的革命士兵在南京建造了灵谷塔,这座塔是用混凝土建造的,建于1931年。 迄今为止,经历过80多年风雨的混凝土塔,依然基本不变,只有一部分梁柱表层裂开,其中的钢筋露出。 这是一些混凝土建筑的通病,但这并不是不能忍受的。 结果,更坚硬的东西,经过几十年的重力和风雨的侵蚀,小问题是难免的。

我国第一航母交接视频

▲罗马城市遗址

另外,混凝土是近代社会的产物,但是像混凝土这样的建材从5000年前就开始出现了。 古埃及人和古罗马人在建造金字塔和神殿时,用类似的石灰灰砂浆粘结石头,其原料来自火山灰,成分接近石灰。 在这一点上,古代中国也有自己的方法,当时的建筑材料大部分是土,夯技术非常发达,但土墙不坚固,敌人可以用斧头破坏。 因此,古人不断尝试,终于开发出“三块土”,其性能与原始混凝土相匹敌。

我国第一航母交接视频

▲统一万城遗址

东晋时期,匈奴单于刘渊建造统万城时,在夯土材料中加入石灰和秸秆,制成了最原始的三组土。 在南方地区,在夯实材料中加入竹片、竹丝、秸秆,使土方更加坚固。 在长期的建筑历史中,中国人还在寻找蒸土的方法,用日光晒砖或用热水和泥去除土中的碱。 用这种方法建成的统一万城,土墙非常坚硬,刀枪入不敷出,迄今为止,三组土城墙还站在大地上,目睹了岁月的变迁。

我国第一航母交接视频

▲传统的土藏

明代,人们以石灰、陶粉和碎石为三组土的主要成分,也可以混入矿渣、沙子作为原料。 清代传入的有关书中明确记载了三组土的配比,加入大体四成石灰、六成黄土、碎石和砂土,质量可保证三四百年。 关于这一点,许多人可能感叹现代混凝土不如三组土,这是标准不同的问题。 古代建筑受力状况与现代建筑差距太大,而且国家规定民用建筑寿命为五十年,因此使用的水泥标签较低,防卫建筑、地铁、隧道等使用的是高强度水泥,配合的混凝土硬度非常高。 用高标签的水泥比较,现代的混凝土技术实际上远远超过以前的技术。

参考资料:

《中国工业史建材工业卷》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