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昨天试着整理了2020年的省考试日程表。 我相信很多小伙伴已经开始准备了。
与往年相比,刚刚结束的国考笔试,特别是申论部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大纲继续国考的上海市考、北京市考来看,2020省考会在体现本省特色的同时,也随着国考而变化。 研究国考出题的变化和特点,为后续省考试复习奠定了基础。
一起来看看2020国考有什么样的特征和变化,不应该关注一下吗?
01
行测部
2020国考地级测定问题型分布
在2020国考副省级测定问题类型分布
常识性的判断
常识性的判断涉及政治、法律、科学技术、文化、地理等内容。
与往年相比,副省级今年减少了法律考察比例,今年还没有调查每年必须参加考试的经济和哲学内容。
地市级考察着重于时政、法律和生活常识。
政治部分是今年常识判断中的调查重点。 调查了“不忘初心,记住使命”的主题教育,时代模范人物,大赦等。
另外,科学技术部分结合近5年的天文科学技术成果,法律部分结合“套利贷款”、“英雄烈士保护”等热点进行考察。 调查方式比往年灵活,出现了多个领域的综合主题、漫画问题等。
语言的理解与表达
1、逻辑填空:侧重语言考察,总体难易度比往年简单。
2、零碎地阅读:整体难易度与往年考试差不多。 主题摘要摘录的文章不太长,出处以会议论文、科普文和说明文为主,难读。
3、阅读章节(副省级):两种资料以细致理解主题类型为主,材料类型、主题类型的特点与以往没有太大区别,但重要的是细致理解出现了新的图案。
数学运算
总体上数量关系的总体难度与去年不同。 通常的问题类型涉及等差数列、阶段计算、数组组合问题、极值问题、笔划问题、几何问题、概率问题、函数图像问题、工程问题。
副省级十五题总体难度较大,基本复盖了几种常见问题类型,偏重问题极少。 平时把数学的计算面向练习,掌握问题的法则,不觉得难。
判断推理
这次国考模式推理题的考生一般很难钻研,3~4题的思考方法在短时间内很难辨别,必须反复推敲确定。 主要是围绕属性、计数方法和三个考点的问题。
这表明,即使是平时更擅长的问题类型,如果在会场遇到困难,也必须调整心情,以正确的方法来应对。 千万不要花太长时间,以后的简单问题不要花太长时间。
数据分析
副省级和地市级的资料分析问题虽然有两种材料不同,但总体试点的配置很接近。
重点阐述副省级情况:增长率试点相对减少,只有一个问题涉及增长率计算,间隔增长率、混合增长率、年平均增长率等知识点不单独成为问题,增长量主题涉及四个主题。
02
申论部分
根据考生们的反馈,这次国考申论的笔试题目不是“偏颇”“难度”,阅读资料也简单易懂,很明显。 2020年国考资料数量与过去3年相同,有5份资料。 但是,内容与往年相比发生了如下变化
从材料的字数来看
副省6893字,地市7450字,与2019年国考市地级材料6365字,副省6571字相比,材料总数明显上升。
从材料类型
2020年国考申论继承了2019年的材料特征,但比2019年更“实务性”,更“接地性”,特别是副省级,改变了过去的“高、政策分析多”的特征,从大众方面来看,是政府应该解决的问题的观点。
二是“m农场李先生的创业故事”,三是“专家扶贫服务团的调查日志”,四是“问卷调查数据和座谈会代表的发言”,考生在考场感到“易读,难做”。
从材料逻辑看
由于2020年国家考题没有考察“大作文”,材料逻辑上,命题者大胆创新。
不管是副省还是地市都有“分裂感”,市地级的5种材料如果集中在“社会治理(或者基础治理)”上的话,副省级的“人才培养”“青年创业”“脱贫攻势”“快递业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融合”“招揽人才”这5个主题就会变得更加多样化,材料之间的联系也不太严密,是命题者的课题
没有“大作文”
在副省级和地市级两个试卷上不考“大作文”考察了“大贯彻问题”。
副省级要求以“推荐s省的高级人才招聘政策”为目的,制作介绍演讲稿的地市级要求“写莱康村参评的推荐资料”,两个主题看起来很新颖,但本质是“摘要+”。
今年申论问题类型的变化,其实反映了国考的考察方向,解决了问题,更加现实,接近工作。
理解国考出题的变化,相信复习省考时会更具体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