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润明
历史学博士、法学博士、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课程教授。 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生导师。 从事中国近代史教学与研究。 发表论文120馀篇,出版个人学术专题8部,主持十馀项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摘要:东北抗日义勇军是“九一八”后崛起的东北民众的自发抗日武装。 在“不抵抗”的背景下自发组织的抗日壮举,受到爱国者的声援和支持。 当时,国内舆论界系统地报道了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悲壮抗战业绩,强调了其在保家卫中的重要作用。 舆论界有意识地挑选报道了一些义勇军代表人物的抗日行为和典型的战例,展示了东北抗战的残酷和抗日英雄的悲壮,强调了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舆论界赞扬东北抗日义勇军塑造形象,东北抗日义勇军在唤起全民族抗日意识、恢复民族自信、巩固抗战信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九一八”东北抗日义勇军舆论界民族英雄
“九一八”后,日本帝国主义吞噬了东北,引发了以东北为中心的全国抗日浪潮。 其中,自发兴起的东北义勇军是这次抗日浪潮的重要标志之一。 他们在东北各地英勇抵抗日军,与东北正规军的抵抗相比,东北义勇军的抗日战争使民众对恢复东北失地表现出了一线希望。 东北抗日义勇军的事迹也引起了舆论的追踪报道。 目前,学术界关于东北义勇军的研究成果利用当时报纸杂志的相关报道,从思想文化的角度分析舆论界东北义勇军形象的形成和历史意义的文章较少。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利用20世纪30年代初报纸对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报道,探讨时论形成的东北抗日义勇军抗日防卫形象和东北抗日义勇军在抗战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一、形成了东北不死和恢复失地希望的印象
当时很多报纸报道东北抗日义勇军为重要事件,认为东北没落的根据,形成了收复东北失地的中流支柱。
(1)东北抗日义勇军反映了普遍的抗日意识
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崛起具有广泛的民意和群众基础。 《东北义勇军的调查》一文说:“暴日占领我东北后,各界人士发起抗日救国,特别是东北人民在当地组织义勇军,抗日最参加战绩”。 东北义勇军是抗日队,表明东北民众是自动组织的。
吴耀宗在《东北义勇军与我们》中对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构成进行了实证考察与分析。 " (1)地域分类——东北各地的义勇军,当地人居多,约占80%,其间来自外国的人约占20%。 (二)按身份区分——甲、曾是匪徒,约占20%。 乙、因农村经济破产而失业的农民约占50%。 哈,服兵役的人约占25%。 丁、义愤刺激,矢志救国的智力分子约占5%。 (3)财产分类——义勇军没有财产的人很多,良田千公顷,家庭经济庞大,不忍看到日寇的暴行,破坏家园进行救济,采取干戈保卫社交的人也不少。 前者占80%,后者约占20%。 ”东北抗日义勇军队的组成非常复杂,义勇军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东北人民的抗日战争性质是民族间压迫和反压迫的斗争,是中华民族保家卫的斗争,东北被占领不能停止。
正因为如此,抗日战争跨越了阶级和阶级的界线,形成了明确的抗日共识。 “义勇军的领导人大多是热情洋溢的青年,苦于国难,牺牲一切,不顾利害,不考虑成功,实现为国服务的义务,利禄呼吁追随私欲的人很少”“成为义勇军的一员,多数是事件以来,不能忍受日本人的蛮横侮辱 不想成为亡国奴隶的血性青年,少数受事件的影响无法忍受各种涂炭,无法维持生活者”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大多数成员根据民族的大义举起了抗日大旗。 “东北义军多为绿林兄弟,农村民众,他们不考虑胜败的成败,不顾家人的生命,只有没有成为亡国奴隶的市民的心情,没有受到日本统治”,这些资料反映了东北人民普遍的抗日意识。
(二)东北抗日义勇军强调中华国魂;
东北义勇军是真正的抗日战士。 “我义勇军为国苦战,勇敢杀敌,洗刷中国民族的耻辱。 世界的看法变了,中华国魂依靠义勇军不落。 国家声誉依靠无名英雄而存在,茅垂竹帛,忠播国说破国,人生不死。 勇猛报国,义勇军不愧于此”这是“养兵二百万,猎集内地,自杀,遭遇外患,避难者退避,旁观者袖手旁观,国人是罪人,民族可耻”的军阀,口里说抗日事实怕天,甘愿成为亡国奴隶“东北亡,华北亡,华北亡,西北亡 “东北义勇军,纯粹是为了民众的武力,鼓起了国民的爱国热情,不加以他的意志,不惜奋身为国牺牲,乐于用胆子打石头,愿意与日本肉搏斗,尽国民的天职”,非正规武装的抗日义勇军在这种情况下
有时,义勇军也承认“但只是有血气的勇气,没有深刻的训练,使日本人混乱,有自己的可能性,收复失地,真的很难。” 义勇军对日军的抵抗不能改变东北被日军占领的构造,但体现了中国人不想成为亡国奴隶的民族气概。 “义军的活跃代表着我们的国民,中国军人政治家不反抗,但是作为中国主体的民众反抗! 在中国现存的政治形态下,军人政治家误卖国家,民众不能加以制裁,但民众也有真正的力量! 义勇军的兴起,是民众的自愿组织,是义勇军的供养,是民众的自愿捐款。”义勇军是中国国民自愿组织的抗日力量,其抗日行动是南京国民政府对抵抗主义的坚决否定,也是军人政治家对错误卖国的抗议。
东北抗日义勇军毁灭家人的牺牲精神受到当时舆论的赞扬。 “他们抵抗暴日,抛弃父母的妻子,破产摧毁家园,是受爱国热情驱使,拯救危亡的中华。 他们与帝国主义拼命战斗,投身于激烈的炮火中,在黑山白水下洒血,只是愤怒的日贼很强大,激发了我们民族的灵魂。 “我的义勇军对义勇军感到愤怒,无法忍受,爱国地结合民众,抵抗率用武器弹被动,无法消除敌人的气氛,无法复原地图,真是遗憾! 但是,转战兼旬,杀死了敌人数千人,倭奴的灵魂也十分充足,为河山增色”。 东北抗日义勇军是卫志士,民族英雄。 他们强调中华国魂:“面向无义勇军,日本已席卷热河,窥视华北,面向无义勇军,日军可以在东北长治久安高枕而卧。 面对无正义的勇军,占领世界历史上邻国的土地创造了新的记录。 义勇军在国际间中国人因为凉血动物没有国家观念,东北假国真面向作为民族自决的无义勇军,东北永远没有恢复的希望,将启发列强分为中国的阶段”。 “东北陷落十个月了,幸亏有十几万英勇杀敌的义勇军在那边挣扎着。 否则,就表明我们民族精神灭亡了”东北抗日义勇军,是杀人成仁、舍命引发民族精神的象征。
(3)东北抗日义勇军不让东北死亡
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存在是东北不亡的重要标志,“斯东北沦亡不亡”主要依靠东北义勇军的献身抗日精神。 郭甬泰在《鼓励东北义勇军》一文中高度赞扬东北义勇军牺牲精神对东北存亡的价值。 他说:“他有子弹有头,他有武器,我有血肉,肝脑涂在地上,直到死都不后悔,前去接班人,有效地死了。 士兵也不安枕日本军席,疲于奔命,至今未能完全征服东北。 为国争光,他为军阀牺牲走狗,为个人作为工具内战计死者,那泰山鸿毛能在道内计数吗? ’我说。 义勇军以其勇敢的牺牲精神,与用自己的血肉身体武装的先进的日本军队对抗,将日本军指出“座位安定,奔命疲惫,至今没能完全征服东北。” “现在东北不能完全消失。 正因为在寒风中战斗的勇敢义军”的舆论也有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勇气的抗战,东北还没有完全被日本占领,东北还说“不能完全失去”。
东北义勇军的抗日战争构成了日本占领和经营东北的障碍,日军以此为心腹。 “日本对东北义勇军怀恨在心,义勇军承认这是支配东北的一大障碍……义勇军是恢复中国东北的唯一先驱。 义勇军一天也不消灭,支配东北,一天也不能完成,但后方的威胁,一天也不能扫除,也就是说不能控制中国的生命。 因此,日本朝野上下最近最大的努力就是在义勇军方面,几乎每次内阁会议都讨论义勇军问题。 ......东北除了几座重要名城外,沿着铁路城镇,四分之三的土地,还是在我们爱国健儿义勇军手中”该文的作者明确指出“我断言,有义勇军,日本不能平安地统治东北”。 日本把东北抗日义勇军当做“恢复中国东北的唯一先驱队”。 除了东北义勇军,日本不能平安统治东北。 因此,日本的朝野上下将如何消灭东北抗日义勇军作为最优先事项。 这本身也表明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存在不仅是“东北不死”,也是将来恢复东北失地的重要希望。 因此,“揭竿聚义孤军奋斗,不问利害,毅然挣扎,祛除茗延喘之心,为破釜沉舟,国人精神不灭”,东北抗日义勇军最应该称颂“世人之心与国家的荣誉有功绩”,“斯东北死而不死”。
抗日义勇军在东北各地云涌,不仅增加了日军对东北占领的困难,事实上否定了日军占领东北、设立伪满洲国的正当性,不能打破日本媒体主张的满洲伪国的“民众自动独立运动”的错误论说。 当时,中国舆论界明确认识到“月馀以来,关外各地的义勇军,除了自动谋求日抗之外,联合国调查团抵达沈阳时,通知满洲假国的成立,只有日本人的毒计,我东北的人民决不会屈服于暴日之下。” “日人日宣言说,满洲假国是民众的自动独立运动,但是东北的数十万义勇军每天使用日本人的宣言,在世界各地的人们眼中,成为了大笑的种子”。 另外,义勇军的存在强调了“打破三千万人民的公意,建设满洲国的错误说法”。 “日本人实际上是单手制作的“满洲国”,但是偏向世界宣传的是东北人民的“王道”的结合,义勇军的活跃,非常强烈地纠正了这个宣传! ’这是东北抗日义勇军存在的重要价值。
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存在也影响了李顿调查团的决议。 李顿调查团在对东北进行实地调查时,决不能忽视由数十万人组成的分散在东北各地的义勇军的抗日武装斗争。 已故李顿报告书指出“承认中国是东三省的宗主国,明确了在这次事件中日本人应该承担的一切法律政治和道德责任,自行执行联合国决议,通过条约测定事实,限制了用武力占领中国领土的日军撤退,伸张正义。” 其中东三省领土主权属于中国,主要是日军占领东北是违反人民意志的原则。 义勇军的抗日活动正是人民自由意志的最典型表现。 在李顿调查报告书中,尽管中国东北的内容对中国并不有利,但承认东北是中国领土,将日本合并东北视为违法的武装占领,要求日军完全撤退中国东北的内容,对中国极为有利。
二、塑造英雄集团形象
把东北抗日义勇军集团看作民族英雄和英雄集团,强调他们的英雄形象,可以成为解读报道义勇军时论的重要理念。 东北抗日义勇军达数十万人,当时马占山、邓铁梅、王德林、李杜、苏炳文、唐聚五等被公认为义勇军的代表人物。 其实,代表人物不止这些。 本文主要以当时舆论界多介绍的邓铁梅、李东海、李杜、李纯华、冯占海、王德林、郑桂林、于百恩、张海涛等部分抗日事迹为线索,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舆论界民族英雄形象的形成。
也有文章强调了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要拯救国家,我们要拯救民族! 特别是为了民族的生存援助挣扎的同胞们,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支援义勇军的募捐广告指出,东北义勇军是卫国志士,是民族英雄,要求全国人民以精神和物质两方面支援他们,同时必须以实际行动抵制日币。 “捐助东北义勇军”是“东北义勇军的孤立地区,长年苦战,我东北的未来没有死亡的人,依靠这个。 ……鼓励学生方面加把劲,乐意表达国难”。 《转令飒经遵循学生援助东北义勇军的长期捐款方法》和《发令援助义勇军各界的每月捐款方法》等公告规定了捐款方法和捐款金额,要求军政界、学术界、工业界、住户、常务员、自由职业者、商店等各行业捐款,根据世界特征和个人经济收入情况制定不同的捐款方法。 “各地华侨援助义勇军”文章主要介绍了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华侨汇款给义勇军。 其中,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中国华侨非常关心东北义勇军的抗日事业,通过捐款支持义勇军这一自发的抗日力量的存在,体现了中国华侨的爱国抗日意识。
(3)东北抗日义勇军拉开了局部抗日战争的序幕
目前,学术界对中国抗日战争有“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两个观点。 “八年抗战”是指中国的抗日战争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的“十四年抗战”,把中国的抗日战争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31年“九一八”到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件”,从6年的局部抗战即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件”到1945年的日本战败,8年全面抗战。 据说“十四年抗日战争”越来越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其中,支持6年局部抗战的最重要标志是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抗日武装斗争和东北抗战的对日武装斗争。 东北义勇军打响东北局部抗战第一枪,拉开了中国十四年抗日战争和东北局部抗战的序幕。 此后,东北人民的抗日战争从未停止过。 东北义勇军持续了数年,最多人数达到了50万人以上。 1931年9月至1933年2月,义勇军与日伪军发生了大小战斗1499次,击毙了日伪军的4万多人,义勇军战死了10万多人。 东北义勇军经历的许多战斗十分悲惨,其抗日精神、抗战意志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唤醒中华民族抗日救亡意识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兴起和胜利奠定了基础。
义勇军的抗日义举对中华民族的自信恢复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南京国民政府和东北军政当局在“九一八”事件中采取了不抵抗主义,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思想意识层面弥漫的恐怖日、恐怖日的心情。 但是与此不同的是,东北义勇军在逆境中崛起,他们愿意不惜自己的生命,与侵略日本军拼命战斗,体现出勇敢的精神。 义勇军多次在与日军的战斗中取得傲慢的战绩,打破了日军无法克服的神话。 义勇军的抗日战争引起了国内舆论的密切关注和密集追踪报道,他们的相关事迹激励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为提高民族信心、巩固抗战必胜信念发挥了积极作用。
【注】文章刊登在《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5年第04期。
责任篇:李静
发表声明
本文仅从代表的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的立场。 文章经作者许可,转载时请联系本公用号码。 如果有版权问题,请留言。 我会尽快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