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社会发展_中外经济学家: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兼顾社会发展

中外经济学家:新中国70年的经济发展兼顾了社会发展,实现了“高增长、低波动”

中新社北京9月23日电(记者肖欣)中外经济学家22日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新中国70年的发展经验,多因素指出新中国70年的发展决定实现“经济发展兼顾社会发展”、“高增长、低波动”的模式,总结其经验值得借鉴。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 ACCEPT )当天召开了“新中国70年经济学总结”国际研讨会,发表了同名报告。

出席会议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托马斯·萨金斯说,过去70年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在公共卫生和教育方面的成果令人印象深刻。 他特别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对各经济主体运作和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在中国社会发展

萨吉特还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证明了自由贸易的重要性和互惠性。 关于自由贸易,他指出美国政府现在的贸易政策损害了美国的利益。

印度人民党前主席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斯布拉曼·安斯瓦米借鉴多年来印度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指出中国在维持快速增长、调整结构优化、加大基础设施力度、降低失业率、缩小贫富差距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他认为,通过加强创新、持续开放、优化商业环境等措施,中国经济有能力应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保持长期稳定发展。

俄罗斯科学院主任研究员、文明对话研究所研究主任弗拉基米尔·波波夫分析了中国实现大规模经济增长的原因,指出新中国成立30年的发展为改革开放后的飞跃奠定了基础。 具体包括基础设施、卫生和教育发展、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政府执行机构等。 他认为,稳定的社会秩序和合理的管理机制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在此背景下引入市场化改革才产生了经济增长的奇迹。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对人大研究小组的分析表明,中国宏观经济呈现出“增长高、波动低”的特点。 这主要是投资稳定,宏观经济控制具有“多目标、多元化、多工具”的特色,各政府部门采用战略规划、法律法规、各种政策和行政手段进行经济调整,弥补市场失灵。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高培勇从“扎根于中国国情的经济实践”角度看,中国经济学最突出的特色是“实践性”,在实践中探索总结,致力于不同阶段的实践解决不同问题,推进中国经济学的研究与发现。

关于经济数据的可靠性,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主任许宪春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变迁为例,国家统计局不断改进核算方法,改进基本分类,开展系列调查和统计调查制度改革,丰富和规范国内生产总值( GDP )等宏观经济指标核算资源

“新中国70年的经济建设在实践水平上是优秀的”,ACCEPT创立院长、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的顶级经济学家李稻葵指出,“从学理方面总结经验教训,不仅是进一步发展的必修课,也可以加深国际理解,消除误解。” (完成)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