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古浪教育_生活在一天天变好 ——甘肃省纪委监委帮扶的古浪县脱贫故事

甘肃省纪委合作的古波县位于深贫困地区。 2012年以来,古浪实施了生态移民“下山入川”项目,现在开始建设黄花滩移民区移民据点12处和绿洲生态移民小城镇,6万多人搬进了新家。

养殖、蔬菜栽培、开店、打工……在移民地区,人们摆脱贫困的方式是不同的,但“日复一日”是他们的共同描写。 我们选择了三家脱贫的故事,他们的故事并不复杂,但在简单真实中,有奋斗美好生活的力量。

水滴映出整个太阳。 这是数千万普通人摆脱贫困的故事,首次聚集在波澜壮阔的摆脱贫困攻势上。

"在摆脱贫困的道路上,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

甘肃古浪教育

古浪绿洲生态移民镇居住区。 (资料图像)

新楼、新栽的花木……置身黄花滩绿洲城镇,与城市现代化社区无二。

这里是纯粹的乡村,住着两万多人,一年前,他们还住在古浪南部的贫瘠的山上。

40岁的谷中明是镇上的一员,住在二楼,新房面积约100平方米,客厅宽敞明亮,沙发和茶叶是新买的,是最引人注目的墙壁位置55英寸的大彩电。 厨房里备有电磁炉和微波炉等烹调器具。

“我家祖祖辈辈住在山上,是党和国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街道人民的生活”谷中明乐说“现在菜上没有冒烟。 没有必要喝水选择,出门的时候也没有必要看神的眼睛”

谷中明的老家位于黑松站町的小坂村,海拔约为2600米,由于环境恶劣整个村子都在迁移。 2016年,各级干部开展了调动工作。 谷中明家是2010年盖的砖房,因地基不牢固,墙开了,他家灌了两亩水,四亩靠天吃饭山地,种了大豆、土豆,家庭收入主要由谷中明打工,修路工作,去过新疆

在小坂村,谷中明也是一个见世面,熟悉外界情况的人,但是关于转移,最初是不能接受的。

“结果,子孙孙村居住,突然去了人生地不熟悉的地方,有点不能接受”谷中明说,不仅感情和观念的要素,更令人担心的是是是否会从一个贫穷的地方转移到另一个贫穷的地方。

为了消除村民的忧虑,小坂村的合作公司甘肃省纪委会来到村里的干部,向村民宣传政策,也组织了参观绿洲城镇的活动。 谷中明记得2017年10月和大家第一次参观。 那个时候,城镇还是工地,所以什么都感觉不到。 2018年初夏,我又参观了两次,绿洲城市越来越美丽,美丽的环境令人着迷。 他们参观了已经建成的移民据点,看到人们的生活变得通红,谷中明的观念变了。 2018年10月,他和其他移居的村民收到了新房的钥匙,开始改装,今年2月入住了新房。

“这房子我只挖一万元。 其他由党和国家辅助。 」谷中明说。

甘肃古浪教育

谷中明(左右)和恋人为上小学的孩子包着封面。 (资料图像)

取悦谷中明永远不会停下新房子。 例如,女儿原来的学校很旧,班上只有三个学生。 我现在在明亮的新教室上课。 班上有四十多个同学。

最重要的是有财富之路。 谷中明自己建造日光温室,成本6.98万元,自己只挖出1.7万元。 他又流过另外九条隧道。 隧道中的水肥一体化、地膜、吸管设备也是通过项目建成的,没有出钱。 今年塑料大棚先种西红柿,现在种韭菜,已经上市了。

各级合作部门给予谷中明很大的支持。 驻村合作团队之一是农业技术人员,移民区有产业,他们向包括谷中明在内的栽培家提供援助,有时协调县农业技术中心的技术人员传授技术。

“今年是我第一次种植隧道的那一年,本来不想赚钱,但是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我有信心在这些隧道里度过美好的一天。”谷中明豪爽地说,“在摆脱贫困的道路上,我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过平静的日子,是一件幸福的事. "

47岁的陈立勋原本对生活很绝望,现在住在砖房里,开了一家小卖店,去年结婚了。

陈立勋的老家是黑松站町的小坂村四组,小坂村是交通不便的村子,陈立勋家住在村子的半山腰,家门是羊的小路,说“遇到雨雪天也进不去”。

2002年,陈立勋发生交通事故,失去了左臂。 壮年的他受到打击,不能做繁重的农活,也不能打工,生活穷困。

说起过去的苦日子,陈立勋说:“那时候,我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家里本来就很穷,我不但帮不上忙,而且很麻烦。 这种痛苦只有自己知道”。

转机发生在2017年底。 陈立勋和一些村民搬到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人生第一次住砖房,不仅新房,沙发、茶和床也成套。

新房带来了好心情,陈立勋再次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他决定自己做点什么,给社会减少一点负担。 他在院子一侧盖了一个房间,作为粮店,起了恋人马成英的名字。 院子里也有顶棚,做个卖蔬菜的地方,一天可赚三四十元。 他家又进了一万元当地扶贫工厂,估计每年有一千元的红利。

陈立勋家是低保户,另外他每月有残疾人生活补助金。

“生活还有点紧张,但是不知道比以前好多了。 能过上平静而坚实的日子,对我来说是最幸福的事情,”陈立勋说。

"闲暇的日子一天也没有,但很充实. "

甘肃古浪教育

次仁德吉和丈夫冯政在客厅。 (资料图像)

下次见到仁德吉时,她正忙着给丈夫冯政和侧院来买鸡的村民杀鸡。 “今天已经卖了12只,比往常翻了一番。 ”次仁德吉一边说,一边熟练地拔掉鸡毛,清扫内脏。

32岁的次仁德吉是西藏的尼亚兰县人,黑黝黝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十几年前,她和古浪结婚时,不习惯这里的饮食习惯,也听不懂当地的语言,最痛苦的是生活环境的差异。 当时,他们的房子还在横梁乡横梁村。 这是一个封闭的小山村,许多村民住在土间住宅。

2012年,次仁德吉一家搬到西靖镇感谢新村。 这是古波“下山入川”工程完成的首个生态移民点,位于平坦的河区。 次仁德吉一家的生活从那以后就改变了。

感谢新村918户4416人,来自古浪南部山间部的11个乡镇,各家有正院和侧院,正院居住,侧院倒垃圾。

“这里的条件比原村好多了,走路好,看医生好,上学好,吃水好,家门口有水泥路,村旁是沥青路,去哪儿都方便,”次仁德吉说。

搬进新家,接下来仁德吉和丈夫计划新生活。 经过考察,他们5年前决定在壁炉里养鸡,2年前处于摸索阶段,赚不到多少钱。 随着养殖技术的熟练,从第三年开始盈利,去年赚了3,4万元。 今年的行情一般,已经有四、五千只列队。 次仁德吉说:“但是养了很多年,有技术和经验,不会失去金钱。 我必须自己努力,行情会有变好的一天”。

次仁德吉家是村子的普通花园,不大,干净。 客厅里沙发、茶叶、电视、冰箱都很齐全,还有一股淡淡的香味。

次仁德吉对现在的生活感到满意:孩子在当地上学,平时她有一间鸡舍,丈夫可以利用业馀时间打工,挣1万2千元。 从去年开始,他们在梁村山地也获得退耕还林补助。

“现在一天都很闲,虽然很累,但很充实。 ”据次仁德吉说,去年年底把父母从西藏带回来住了两个多月。 这是两位老人第四次来到西藏,看到孩子家的生活好了一整天,两位老人安心地回到了西藏。 (王衡)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