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发现遗址_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发现人类已知时代最早口簧

陕西发现遗址

皇城台2017年发掘全景资料图片

出土口弹簧实物资料的照片

前几天,记者在陕西省神木市召开的石峪遗址皇城台考古新发现和口簧国际研讨会上,获悉石峪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在石峪皇城台地点发现的口簧和相关遗物,是目前已知世界范围内时间(龙山时代末期)最早、数量最大的口簧发现,是世界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

1“弹簧”是人类拥有的第一件乐器

“我有客人,鼓瑟吹笙,笙吹弹簧,接笼是将”(《诗经小雅鹿鸣》)据说“弹簧”是始祖女娲发明的,已经在《诗经楚辞》等先秦文献中出现了关于“鼓弹簧”艺术的歌诗。 其中,故事的“巧舌如簧”源于《诗经小雅》中关于“簧”的记载。

音乐史学界认为,西周和东周早期,口簧以独特的音乐进入文人书写系统,但这种音乐的实际发生时间可能更早。 80年代以来,历史界在口簧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 2008年,方建军(现天津音乐学院副院长)在1987年(时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系研究生)观察了辽宁朝阳市博物馆所藏水泉遗迹(相当于夏商时代)出土的长薄片状骨器,发表认为是“弹簧”。

文史资料的整理和系列考古发掘的双重证据,最终确认了口簧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末期,体积小,可以入口,是演奏时必须通过口作为共鸣腔的原始乐器。 口簧至今仍在世界大部分地区流行。 因为出现在人类音乐文化的萌芽期,口簧学界也被称为“人类的第一音节”“人类拥有的第一乐器”,成为研究人类太古音乐的“活化石”。

解读2,4000年前的“人类初音未来”

2016年以来,陕西石峪考古学家逐步发掘石峪遗址皇城台东墙北段上部,墙高8米至15米,墙长120米。 两年半后,把墙外的“弃石堆积”全部过滤,出土了数万件遗物。 其中包括卜骨、陶鹰、骨针( 14000张以上)、织物、象牙、水晶制品等各种音乐文物,其中包括20多件骨制口弹簧。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石峯考古监督孙周勇先生说,此次石峟发现的口簧是框舌一体的自弹簧,在框颈圆孔的外缘残留有绳索拉伸振动时产生的痕迹,该乐器是绳索拉伸振动引起的弹簧舌振动音,即所谓的“绳索拉伸弹簧”。

据介绍,此次发掘的口弹簧长度为8到9厘米,骨制,由弹簧鞘和弹簧舌头构成,各个弹簧鞘和鞘的头部还被修饰。 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贝塔实验室对沉积内共存的兽骨、麻布碳14年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绝对年代为距今4000年左右。

在遗弃堆积中,也发现了制作口弹簧的骨片和半成品,几乎恢复了出口弹簧的制作过程,选择了黄牛肋骨和动物长骨等质量较高的骨料,经过削骨片、削舌、开尾孔、微细加工等4个工序制作而成。

学术界认为口簧尊敬鬼神的祖先,具有娱乐客人的兴起和爱情表达功能。 考虑到石峪城北方“圣都”的地位,孙周勇推测位于石峪城中心地区的皇城台有可能住在承担祭祀功能的乐师阶层。

“皇城台口弹簧可能赋予人神祭祀祖先的功能。 口簧和骨笛等音乐遗物构成皇城台区域的音乐形态,描绘了石峪上层的祭祀场面。 口簧在某种程度上,石峪上层可能成为控制周边地区、维持地区政体稳定的重要非物质手段。 孙周勇最近发表了关于石峪口弹簧发掘的研究成果。

3、石峪、世界口簧起源地

通过文献整理与世界其他地区口簧考古发掘的对比,考古学家认为,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5世纪,中国北方(陕西石峪遗址、山西陶寺遗址、内蒙古夏家店遗址、内蒙古先头山遗址、辽宁水泉遗址等)与蒙古高原和俄罗斯南西伯利亚地区欧亚草原东部地区(匈牙利墓葬中较多见) 包括出土初期口簧的基本结构相似,均为细薄片状,多为钢丝式. 从地图上看,公元二、三世纪,清楚地出现了从中国北方传到欧亚草原的线路。

孙周勇告诉记者,“大约在4000年前,石峪遗址所在的中国北方河圈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自家绳索振动弹簧,夏商时代(公元前1500年以后)辐射扩散到周边地区,影响了夏家店的下层文化人”。

此次考古发现证明,石峪口弹簧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数量最大的口弹簧发现。 石峯遗址所在的中国北方是世界口簧的起源地,口簧也是中国北方文化因素沿欧亚草原影响西、北的重要实证和欧亚草原东部地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据挪威民族音乐学家、音乐考古学家Gjermund Kolltveit博士介绍,在欧洲发掘的口簧多为中世纪的。 与以前发现的口簧不同,这次石峪发现的口簧时间最早,石峪口簧的拥有和使用者当时拥有极高的社会地位,有证据表明这是世界音乐考古学上的重要突破。

孙周勇发现石峪遗址的口簧,考古学背景清晰,共存器物丰富,是世界音乐史上重要的发现,可视为现代世界各地流行的口弦类乐器祖先,其传播与流传和古代民族流动、移动、文化交流密切相关,探讨欧亚草原道路早期的人们活动

(本报记者张哲浩马荣瑞)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