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的名字_相聚浙大,为一个共同的名字——朱生豪

“今天,我们聚集在启真湖畔,为了共同的使命——翻译,成为了更加共同的名字——朱生豪”

12月18日,浙江大学图书馆紫金港校区基础分馆朱生豪去世75周年纪念展的召开仪式和中华译学馆“中华译家代表译库朱生豪卷”的初发仪式举行。

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在致辞中说,朱生豪不仅是优秀的翻译家和文学家,也是浙江大学的精神符号和文化地标,莎剧的翻译已经达到炉火纯青,别人看不懂的程度,其中包含的爱国感情也应该被后世记忆、学习和传承 "他是20世纪翻译界无法超越的典范,也是至情至情的人,他的翻译、生活、感情融合,纯洁而热烈. "

《朱生豪传》的作者吴洁敏用强有力、激情洋溢的致辞,多次鼓掌,把开幕式推向了高潮。 “当时,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最多,现在被公认为朱译莎剧的品质最好。 着名学者王元化说其译本“我是莎剧中译得最好的,至今没有其右者”,朱生豪名副其实都是莎巨匠的译本。 民族争气朴素的爱国精神,是他完成莎这一伟大而艰巨的事业的精神支柱,即使生了重病也不忘翻译,临终前最大的遗憾是“不是早知一病,而是拼命也要翻译”。

1933年朱生豪毕业于之江大学文理学院国文系,1967年,他儿子朱尚刚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系。 这次朱尚刚回到母校,感激地说:“为父亲举办的纪念展还是第一次,这次展览会为父亲得到更多超越时空的知音。” 12月26日朱生豪75周年忌日,在浙江大学图书馆紫金港校区基础分馆召开以“诗人萨魂”为主题的讲座。

在图书馆入口的一角,浙江大图书馆出版了《朱生豪先生纪念特辑》的推荐读书架,收集了21家出版社共38版朱生豪莎剧的翻译,有传记、信集、时政随笔等文集。 《朱生豪传》、《诗人沙魂——我父母朱生豪、宋清如》、《朱生豪书简全篇》、《寄信于信封的魂:朱生豪书简集》、《朱生豪《小说》集……最初的出版是上世纪50年代,最新的出版是今年。

【展】萩芙芳草诗友谊,伉娲相伴译莎路

《译坛巨嗳空谷幽兰》朱生豪去世75周年纪念展,浙江大先生驻足,在群众中,其年轻的面孔是崇敬和憧憬的。

展览会将照片与实物相结合,制作出丰富的复印件,按时间顺序展示朱生豪的一生。 据策划者浙江大图书馆浙江大文库负责人高艳介绍,浙江大图书馆古籍特藏部设有特色阅览室“浙江大文库”,旨在展示、宣传浙江大文脉,传播学风。 “朱生豪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使他萌发了曾经上过江大学、举办这次特展的想法”展览以《寒窗苦读》为序曲,以《进入读书局》、《全集》为过渡,重点展示《来江》和《翻译十年,生命壮歌》,《永恒诗歌伴侣》

在另一位策划者朱尚刚的指导下,高艳三易拷贝。 近年来,高艳和同事不仅阅读了朱生豪的传记和研究资料,还看了朱译四部悲剧。 “我们被翻译的魅力所压倒,受到了他献身于莎事业的强烈冲击。 与此同时,我怀疑朱生豪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出色的翻译成果。”

《来江》讲述了他在大学时的师友交流、诗歌创作和个人感情,带观众在80多年前的校园生活。 高艳希望不仅体现了朱生豪在江边学习的经验,也体现了古典文学修养和英语素养的提高。 “他自己是诗”的希望是因为朱生豪先是诗人,他的翻译充满诗情。”

钟钟钟山、胡山源、邵祖平、夏承无……对朱生豪来说,他们不仅是国文造诣很深的良师,也是伯乐。 朱尚刚在上海世界书局工作,是老师胡山源推荐的,在上海工作期间,朱生豪住在胡山源家。 “夏承无对父亲来说很重要。 父母结婚时,他在结婚纪念书上题为“才子美人,柴米夫妇”。

在那江,朱生豪认识了宋清如,认识了任名善、张焕、彭重熙等同志的诗友。 朱生豪是之江诗社的活动家,创作了很多诗词。 他整理过那个,装订过。 古诗词共300馀首,题名为《古梦集》,新诗分为《小川集》《丁香集》两本,但在战火中被毁。

朱尚刚说,朱生豪现存的诗词集中在《芳草语提取》《之江年刊》中。

“芳草语提取”大小为32,是深蓝色的封面,由朱生豪自己抄写。 “父亲毕业后不久,由于对江诗社和诗友的怀念,精选、整理了积累在手中的诗友们的报酬和诗稿,对任何人都做了评论,抄写成“芳草语提取”并装订成册。 1934年春,朱生豪去江访问宋清如,与诗友重逢,赠予彭重熙“芳草语提取”。 1948年,彭重熙在四川工作,时局动荡,留在苏州老家。 这过去几十年,1978年,他回到家乡时,发现侄子在作业用草稿纸背面把“芳草语抽取”拆成一页,吓了一跳,马上就收集起来,竟然一页也没有。 “他重新装订成书。 1983年与母亲再次取得联系,得知父亲的诗集被战火毁坏后,抄写了《芳草语提取》,还给了母亲原件

这次展览保存了1931年、1932年、1933年的《之江年刊》,朱尚刚也说过“机缘一致”。 上个世纪40年代,家里有客人,之后去了杭州。 50年代初,他设计了玉泉校区的第一栋楼。 “我家被拆除的时候,有炉头,上面是灰,放着几本《江年刊》,写着他的名字。 这是他留下的。 偶然是父亲在那几年间入学的事情”,朱尚刚去了档案馆,父亲在《之江年刊》发表的几乎是这几期,《年刊上刊载的中译英诗两首,这次的《朱生豪卷》也收录了下来。 因为这是父亲现存最古老的翻译作品。

《翻译莎十年,生命壮歌》自1936年至1944年底,朱生豪讲述了生命翻译莎辛苦的历史。 国家存亡之际,朱生豪在《译本初毁》、《译本再毁》之后,饱受贫困之苦,妻子宋清如合作,第三次开始翻译牛津大学版《莎士比亚全集》和两部词典。 一些喜剧、悲剧、杂剧、史剧完美地阐述了自己主张的以“传达神韵”为宗旨的翻译理论。

此次还展示了十几件朱生豪和宋清如的《二地书》和译本抄本。 “展示两地书籍的多数是关于翻译莎。 ”朱尚刚遗憾地说,在杭州,母亲手里拿着父亲最有价值的信,特别是关于翻译的莎和父亲的诗作的信被“文革”烧毁了,“现在剩下的300多封信,留在嘉兴的老家,关于翻译的莎有20封”

展出的朱生豪抄写了莎士比亚《亨利五世》剧本的第三幕英语台词,朱尚感慨万分,“亨利五世”是父亲最后翻译的未完成的影视剧。 1944年初,朱生豪开始翻译莎莉剧的最后一部分英国历史剧,他陆续完成了《约翰王》、《理查二世》、《亨利四世》四个剧本。 这时,他的身体很虚弱,支撑着毕业的《亨利五世》前两幕,不能继续下去,还没有完成五本半的剧本。 “母亲去世后,整理遗物,发现了父亲用毛笔抄写的英译台词纸片。 这可以说是父亲翻译莎苦旅最后冲刺的证明”。

此次,有几部朱生豪译作为往年的出版物展出,多数是朱尚刚提供的。

其中,台湾世界书局出版的《莎士比亚全集》朱生豪yu尔昌合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朱尚刚说:“这是父亲在海峡那边知道的声音。”1984年,俞润身托之江大学上海校友会企划者吴一清问宋清如下。 YY润身的父亲YY尔昌是之江大学1926年的毕业生,1947年在台湾大学就职教书。 “玉尔昌与我父亲不相识,看了世界书局1947年出版的《莎士比亚全集》,钦佩父亲,为他的早逝感到遗憾,决定惜未完成的翻译莎士比亚事业,补充父亲未翻译的莎剧。 当时,由于两岸的声音被切断,他不知道4个历史剧的父亲翻译出版了,他花了将近10年的时间,翻译了10个历史剧。” 1957年,台湾世界书局出版了两位合译《莎士比亚全集》,还收录了朱生豪写的《翻译者的自序》《翁年谱》。

本次展览由浙江大图书馆主办,朱生豪故居、浙江大学毕业生总会赞助,持续到2020年1月10日。

【本】《朱生豪卷》使读者全面理解朱生豪及其翻译成果

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校长辅佐胡煤、朱生豪之子朱尚刚、浙江大学出版社社长吕东明、中华译学馆副馆长郭国良共同在《中华译家代表译库朱生豪卷》开幕。

2018年,浙江大学出版社设立了“求译室”,负责编辑和出版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的各项成果。 《中华译家代表性译文库朱生豪卷》就是其中之一,本卷的编辑是朱尚刚。

据浙江大学出版社社长鲁东明介绍,“朱生豪卷”是《中华翻译家的代表翻译库》的第一卷,之后将出现14卷其他着名翻译家的“代表翻译卷”。

翻译文库总序中写道,回顾中国的翻译历史,陈望道《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傅雷的文学翻译,朱生豪的莎士比亚剧翻译……伟大的翻译家创作古典,创造了永恒的精神价值。 文学作品翻译推进人类文明传承,推进世界文明对话与交流。

朱生豪翻译的莎剧是中国翻译文学的珍品,他一生翻译莎剧31部半,翻译出生以来,一直有很多读者。 李伟民是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的副会长,特意从绍兴赶来。 “朱生豪莎剧翻译成为中国莎剧翻译的典范,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莎剧翻译,打开了今后各种莎剧翻译排列的方向。”

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朱生豪卷》中收录了朱生豪的代表性译文。 全书包括三个部分:学术指导句、代表性译文、翻译年表。

朱生豪翻译莎莎为人所知,他一生为此竭尽全力。 “丈夫翻译莎的困难,不能延长十年的工作。 他在译者的自序中这样说到“终生的精力,几乎都是到现在为止所付出的。”

《朱生豪卷》中收录的代表性译文是莎士比亚剧的5部,分别是《岚》《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理查德二世的悲剧》。 其他还有莎剧中的诗体台词、诗(中译英)、短篇小说等。 译事年表详细整理朱生豪一生的译事。 为什么从朱译三十一部剧本中选择了这五部剧本? 朱尚刚说,这些剧本在所有的莎莉剧中都是有代表性的,朱生豪深爱,费了不少力气,能代表朱生豪的翻译成果。

后世称赞的是朱生豪多采用诗化散文体和口语散文体,在莎士比亚作品的原文中翻译以素体诗为中心的台词,虽然是散文形式,但是读起来很有诗意,并且把原作的神韵保持在最大可能的范围内。 书中收录的第二篇《莎士比亚剧诗体台词的一部分》反映了朱生豪的诗才。

李伟民教授认为,“朱生豪的诗人气质和他所具有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能充分发挥萨莉剧中汉语读者的审美感”。 这些翻译诗融入汉文化情趣,其背后有朱生豪深厚的国学基础。

朱生豪写了很多诗文作品,其他作品也翻译了。 《代表翻译库》收录了他的莎朗剧以外的几部翻译作品,包括他中译英的诗和他1938年在上海的“孤岛”时期发表的3篇翻译小说。

英小诗两首和他的另一首翻译小说约翰·戈尔茨瓦克原作的《迷走狗》是迄今为止朱生豪发现的最早的翻译作品,英小诗两首发表于1932年和1933年的《诺江年刊》,朱尚刚说,中文原诗一首是由任名鉴善写的。

1929年,17岁的朱生豪从秀州中学高中毕业,当年9月被杭州江大学保养,主修中国文学,以英语为副科。 在当时江大校园内的许多刊物中,朱生豪发表了许多作品,深受师友的尊敬。

郭国良是《中华翻译家代表性译文库》的主编之一,他参与,朱尚刚在浙江大学做了三次关于朱生豪生平与文学成就的讲座。 郭国良说:“翻译莎士比亚的朱生豪不仅属于浙江,还属于嘉兴,属于浙江,属于中国,属于全人类。” 他认为向伟大的译者致敬的最佳方式不是阅读古典的翻译,也不是研究弘扬译者精神的最佳方式,而是通过代表性的翻译进入精神世界。

二十多年来,朱尚刚在父母的一生中,整理了有关作品的资料,仔细阅读了作品,结合现有的资料,研究、发掘了父亲的文学成果。 从1999年写的《诗伴侣沙魂——我父母朱生豪宋清如》开始,为父母编纂的一本书,朱尚刚说《中华译家代表翻译文库朱生豪卷》可以说是《第九本》,《我的出发点是保存史料,这是我子孙的义务,是父母转化生命的宝贵财产 如何进一步研究、分析、重视,那是大家的事情。 我也只是希望“抛砖引玉”。“这本《代表性译文库》的发售,有助于读者全面理解父亲和他的翻译成果”。

因为朱尚刚的印象,对朱生豪的纪念活动,1992年在上海,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纪念朱生豪诞辰80周年。 2007年朱生豪旧居修复开放和2012年朱生豪百年诞生时,嘉兴市举行了纪念和学术讨论活动,嘉兴市图书馆精心整理和复印出版了《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剧稿》。 此次朱尚刚代表嘉兴市图书馆向浙江大图书馆赠送了翻译稿的复印件。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