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在那借钱_“微博借钱”陷争议 网贷规范亟需深化

“微博借款”欺骗舆论对平台的反应不满

最近,一位网民宣布,新浪微博下属的贷款产品“微博贷款”推出了“网络邮购势力排行榜”,在网络贷款和粉丝排行榜上。 “微博借款”中借款金额超过1000元的用户,艺人赞词数增加2倍、借款金额超过5000的人,分数增加5倍等。 很多粉丝为了追求明星,特意“借钱”来应援艺人。

据媒体调查,“微博借款”主要面向在校学生和粉丝后援会等年轻群体普及,在没有风险提示的情况下引导年轻人开设网络贷款服务。 对青年团体来说,这容易招致不合理的借款,带来过度的消费、偿还压力等问题,有可能陷入高利贷的陷阱。 这种情况在网民和媒体暴露后引起了关注。 “微博借款”用拙劣的手段被批判为“改变明星流量”“收割粉丝草”,在宣传中有低年龄粉丝使用贷款产品的倾向。

对此,“微博借款”于11月21日公布正式回答,平台严格遵守国家法律,任何用户的借款利率都在国家法律要求的范围内。 但是,关于这次活动给粉丝带来的不良诱导性,“微博借款”相关人员承认存在错误,将来要充分注意。

另一方面,新浪微博报道“微博借款”以新浪金融为主导,微博只提供运营和广告支持。 这种反应也引起了不满。 舆论认为,如果没有明确的告知,“微博贷款”在微博平台上发表的活动,贷款链接会自然地正式背书微博,提高网民对发表活动的信赖度,新浪微博对这些事件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

网络贷款对天花乱坠利率的宣传并不清楚

很多媒体报道,“微博借款”平台对新用户的宣传每天低达0.04%。 一般来说,按1万元借款、12个月分期付款计算,12个月后应偿还11347.2元,利率为13.47%。 但是,这种算法存在着“陷阱”,主张“日息下降到0.04%”的借款产品的实际年化利率达到了24%。 据法律相关人士透露,产品网页主张“日息下降到0.04%”,但实际利率远远高于此,有虚假宣传、欺诈的嫌疑。

不仅是各种设计算法“眩晕”的借款人,网络贷款平台上还存在着收取高额手续费、以低门槛获得高额、收集用户信息、转发集体宣传等多个“陷阱”,必须引起借款人的警惕 网民“ling爱梦”曾在网上投诉。 今年6月在微博上分1万元、6个月偿还借款,利率和手续费最后增加了约1800元。 按每月月工资约1967元计算,年利率达到59.4%,利率高的部分在平台上解释为“手续费”。

舆论认为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取得互联网金融许可证,开始参与互联网贷款业务,各大企业提供强大的金融服务是件好事,但不能忘记企业的社会责任。 在发展的同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设计产品,明确告知主体责任,不得与消费“用户信任”交换违法利益。

网络信贷管理不应停止舆论建议加强宣传教育

据《北京青年报》评论,网络贷款的出现,便于向人们借钱,但伴随着很多“陷阱”。 这不仅损害借款人的合法权益,还影响我国金融市场秩序。 目前,有关方面已经增加了整备力度,仅今年网络贷款机构就停业1200多家。 对此,舆论建议:

首先,加强正面引导和金融教育。 在这次“借钱追星”事件中,艺人方面要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发出声音追球迷的理性之星,不仅要保护球迷的利益,还要指导公众提高金融安全意识。 同时,新闻媒体、金融监督部门、公安机关、网络平台、学校、家庭等方面也要合作,加强基础金融知识的科学教育,逐步提高公共资产管理素养,使许多人,特别是青少年群体远离网络贷款陷阱。

其次,加强网络贷款行业的规范和监管。 针对利率算法误解、手续费设计不合理等问题,有关方面全面介入调查,发现违法行为后应立即调查产品设计不足,规范网络贷款产品审查审查批准,防止网络贷款平台违法操作,加快增长问题的发生

再次,舆论必须继续发挥监督职能。 网络用户和相关用户通常是最初使用网络贷款发现问题征兆的组。 一些网络信贷平台在未来的发展中,有可能以创新的名义设计各种“陷阱”,舆论必须继续发挥监督功能,形成监督力。

(作者:人民网舆论数据中心特约舆论分析师王易)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