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和朋友谈论股票研究的问题时,觉得朋友的一个总结很好,所以写下来和大家分享。
股票研究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自己不知道,第二层次是自己不知道市场,第三层次是自己也知道,第四层次是自己不知道市场。 名人是名人,一口气说出了研究股票的本质。
当然,大多数人住在一二楼,住在一二楼的除了无知、本本小以外,还有共通性。 特别是贪婪,总是想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财富积累,把股市当作赌场,股市也当作赌场来对待——没收本金。
第一层自己不知道
因为在第一层的人知道自己不知道,他们特别崇拜股东主神,推测是推特上的几股盲目收费用户,这样的人可能会炒短线、炒新闻、炒技术、任何概念股都有他们的身影,偶尔也会赚钱
第二层,认为自己知道市场不知道
很多人在这个水平上讨论股票,但实际上市场比较有效,股价已经反映了当前市场的信息。 你可能这么说,但大家还是觉得抽象。
让我举几个例子。 当时,一部分投资家看到招募和民生的评价差距,不是很多民生吗?我认为这里民生被低估,被高估,市场被修正,评价差距被缩小。 实际情况不仅是评价差距没有缩小,而且扩大了,背景的市场逻辑是银行业的分化。
我接触的许多投资者也是如此。 他们问我的银行股票该买什么,我说买招商银行和宁波银行,他们的第一反应通常是这两家银行好,很贵。 然后他们转向民生银行,可能会买一点兴业银行和平安银行。
这里显然犯了自以为不了解市场的错误。 银行以外还有很多例子,我自己也犯过。 比如说,海天味业看到他增加了四十几倍,增加了六十几倍,增加了一百几十几倍,为什么不买,以四十五倍的评价是买不到的。 海天评价的中枢是四十倍。
错过海天艾尔眼科,我买过养元饮料。 为什么买了这家公司,评价很低呢,ROE高企,红利率的百分之八,红利率的百分之七十八,市场的定价是错误的。 买企业是将来的现金流折扣,养元的收入不断萎缩,从现金流折扣来看,不一定便宜。 相反,由于海天的稳定增长逻辑,利用现金流折扣四十五倍的股价收益率并不一定很高。
几乎每个行业都有这样的例子。 例如,大家公认的恒瑞医药很贵,有某推荐的信立泰便宜,或者白酒洋河便宜,茅台过高,土地融合过高,几三四线土地便宜,美过高,力量便宜(这个例子可能不太合适)等。
从后面看,买高价公认的龙头股反而是堵洞的最好办法。 但是,人的本性是贪婪的,认为自己可以打破市场获得超额收益,结果往往相反。
三级市场知道自己也知道
到了这个水平,对业界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明确了业界领先和业界其他公司的评价不好的原因。 例如,招募高是因为他的活期存款高,负债成本低,他的资产质量高,他的资本充足率高,他的ROE高,他没有必要向市场融资,他的零售渠道很难打破,他为你改变了企业文化的其他银行很难复制。
宁波银行评价之所以高是因为他拥有最全面的员工持股制度,员工在银行业持股比其他行业重要,原因很明显,持股信用经理和不持股信用经理,信用前调查的认真性一定不同。
持有股份的分行长也持有不太在意地方政府融资摊派的股份的信用审查员,因为顾客经理的游说活动,不放松审查要求的可能性很高。 持有很多股票的分行长重视利益,重视地方政治的晋升。
因此,银行业员工的拥有可以大幅度预防员工履行职责的道德风险,但由于银行资本密集的特性,这些道德风险造成的损失特别大。 宁波银行这样大面积的员工持股是独特的,他评价很高。
民生之所以便宜,是因为他没有负债成本的优势,差距狭小,准备好,资本充足率不高,需要不断融资,没有分配钱,ROE低,和其他银行相比几乎没有优势等。
茅台之所以高,是因为分散,洋河之所以便宜,也有很多例子。 到了这个水平,市场被认为是有效的,通常直接购入业界第一,预计收益率也不太高,但结果反而超过了预想。
第四个层面是自己知道市场不知道
这个水平已经达到行业专家水平,深刻洞察产业变化,在市场还不清楚的时候开始在左侧或底部建仓库。 因为我觉得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所以我总是买行业的领导者,但是在确认了市场上的信息之后,想买一家商品买一家非常苛刻的公司,等待市场上的逻辑确认才去买。
中间总结
人的不幸往往来于过度的贪婪和无知,这违反了客观规律,这个世界上不存在超额收益,获得所有超额收益是认知的变化,股市尤其如此。 唯一的财富之道就是本分的人,努力成功!
今天的话题是在雪球App上听到悬赏金。 请用一句话来说明你为了炒股赚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