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语(台湾媒体)
中国大陆4号发表了受惠于台湾企业和民众的“26条措施”。 包括为台湾企业提供同等待遇的13项措施,包括台湾企业参与同等重大的技术装备、5G、循环经济、民航、主题公园、新型金融机构等投资建设的政策。 第十三条对台湾同胞从领事保护到购房资格、分类招募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和支持。
这确实是对台湾企业和民众的重大利益措施,相信大多数台湾企业和民众都愿意为帮助他们利益的“净加算”而努力。 他们为此增加选择,在大陆发展停滞不前的时代,这一新选择对许多企业和人都具有现实意义。
台湾当局首次谴责大陆的“第26条措施”是“惠台、实则利中”,旨在使台湾内部分化,影响台湾选举。 大陆的国台阀回答说台当局的反应表现出“暗淡的心理”,“暗淡”这个词不能说是相当正确的使用。
台湾当局谴责大陆企图介入台湾选举“26项措施”,我们的观点是,这反映出当局的头脑中只有选举,台湾人民没有。 民党能赢的话,怎样削减台湾国民的利益蔡英语当局都不感到痛苦,选举超过一切,是他们压倒性的原则。
由于两岸之间有着深厚的政治隔阂,大陆方面影响台湾选举是不现实的,不顺利是反作用。 大陆在这方面很清楚,从去年的“31条措施”到刚刚发表的深化版“26条措施”,推进两岸实际融合,着力把融合的支点放在大陆一侧。 这样,无论台湾政界如何变化,两岸的民间融合都可以绕过台湾当局的态度,深化下去。
“二十六条措施”是中国大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向台湾的延伸。 未来台湾政坛的变化无法预测,通过台湾当局接近两岸是有很高不确定性的。 但是大陆的市场和社会容量这么大,打开两岸民间交流的“宽带通道”明显可靠。
蔡英语和民进党已经着火,近年来蔡英语当局没有推进促进两岸交流的措施,他们都在做反两岸融合的工作。 蔡英文反复强调台湾是抵抗中国大陆的“前沿”,美台最新动作共同进行了网络攻防演习。 但是把台湾作为“前线”明显不符合台湾人民的根本利益,那就是让台湾2300万人民成为美国对华风险政策的后盾。
以“第26条措施”为代表的和平与融合,一定比将台湾变成“前线”更具长期魅力。 因为所谓“前线”,意味着无法忍受的终极风险,即战争。 “第26条措施”是超越岛内政党政治的“锦上添花”,对台湾国民有利无害。
由于贸易战争的影响,台湾的一部分制造商很难把大陆工厂生产的商品出口到美国,一时的台湾资本的一部分倒流到岛内。 蔡英当局不断制定妨碍台湾企业和台湾人民在大陆投资、工作和学习的规定,“26项措施”特别及时到来。
与去年的“31条措施”相比,新的“26条措施”非常具体,具有操作性。 例如台湾人可以在海外寻求中国大陆大使馆的领事保护,可以在大陆买房,这些都符合台湾细胞的现实需求,对台湾当局的反融合政策有很强的渗透力,它们的作用很难阻止。
民进党当局总体上过于短视,为了选举不断地把自己逼到极端。 如果说民进党在岛内统治必须与中国大陆对抗,那么这样的路线不能一直持续下去。 与中国大陆的强烈对抗是台湾无法承受的重量,所以这样的选择对台湾来说是毁灭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