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结束历史上长期存在的民族压迫制度,我国各族人民迎来了国家主人公、平等团结、和平幸福的美好春天,我国各少数民族诗歌迅速崛起,进入了繁荣的新时代。 巴·布林贝格、马瑞麟、康朗振等众多少数民族诗人,以十分兴奋、充满喜悦的感情,歌唱生活的变化和祖国的新生,歌唱边疆民族地区的日新月异、绣花般魅力的风貌和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活泼的春天,歌唱我们所爱的党、英雄的人民和伟大的时代。
在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方针的辉煌照耀下,尼米希蒂、纳赛昂朝克图、擦珠阿旺洛桑、沙蕾、牛汉、木斧、康朗英、康朗振等从20世纪34年代开始活跃在诗坛的老诗人,不仅开放了绚丽的艺术花,各少数民族也陆续出现了诗新秀。 曾经只是口头传达的民谣民谣和民间史诗中的少数民族,也开始产生自己用笔写的初代诗人和诗群。
70年来,我们少数民族诗歌创作团队在生活激流和时代风云中日益壮大。 我们已包括几代诗人,拥有阵容丰富、成就丰富、前途远大、不可低估的少数民族诗歌创作队伍。 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诗人,一个民族已有数百个诗人集体。 从历代全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骏马奖》评选来看,100多名少数民族诗人的167部诗集(长诗、短诗)获奖。 在中国协同举办的全国优秀新诗集评选和鲁迅文学奖评选活动中,少数民族诗人的诗集也获奖。
70年来,几代少数民族诗人与时俱进,观念不断更新,思想不断深化,视野不断开阔,技巧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他们从自己脚下的土地出发,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出发,从时代、祖国和人民的需要出发,他们考虑到自己是民族的时代歌手和人民代言人的崇高使命,渗透到他们的作品中,首先是对自己的家乡、民族和祖国的深厚爱国主义热情。
少数民族诗人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热爱自己所处的伟大时代。 他们扎根于民族生活的深厚土壤中,向时代变革的广阔天地前进,敏锐地感觉到时代的脉动。 他们认为自己能够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同德,自由地为祖国、人民和伟大的时代而歌唱,是自己的神圣责任和荣誉使命。 克里姆霍加说:“潜入生活的海底,让你的心成为人民的反响壁吧。” 巴·布林贝赫说:“我对母亲的爱和对祖国的爱,以及对党的爱,以不可分割的方式融为一体。”
正因为有着扎根生活土壤、与祖国人民歌唱伟大时代的深刻认识和自觉追求,少数民族诗人始终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和诗歌精神。 70年来,在几代少数民族诗人的创作中,始终贯穿着唱新中国、唱新生活、唱新时代的红线。 “文革”十年来,少数民族诗人一直保持着“冷静的理性”和“坚定的信念”,秘密写下当时无法发表的诗句,表达了自己对国民忧患、祖国安危和人类命运的思想。 比如牛汉、黄永玉、克里姆霍加等在《文革》中写了很多后来发表并获奖的好诗。 少数民族诗人在新时代创作了40多年的优秀诗篇,以深刻的历史感、深刻的思想力和强烈的时代精神,打动着我们的心。 他们以自己内心深处的真诚热情,以改革开放的生活激流中深刻思考的独特认识和深刻理解,歌唱时代生活,歌唱祖国人民,揭示和创造人民需要的艺术世界。
少数民族诗人都有共同的特点和优点:他们都可以把自己的艺术生命根深深地扎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人民生活的深厚土壤中,从自己民族独特的民间文学宝库中吸取大规模的英雄叙事诗、神话传说、长篇叙事诗和简洁美丽的民谣中丰富的养分,从自己民族的人民生活中吸取素材、蒂 因此,他们的诗在题材、内容方面,在语言、形式、风格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民族风格。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初期,少数民族诗人创作了许多富有独创性和民族特色的诗歌作品,构成了中国诗坛独特的色彩,闪耀人眼的风景线。
根据民族民间故事创作的史诗,以朴素、清新、明朗、丰富的语言,通过形成众多生动人物形象,独特地揭示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精神美、心灵美,强烈表现了他们反对黑暗势力,追求幸福自由的强烈意志和崇高理想。 韦其麟的《百鸟衣》、包玉堂的《虹》、苗延秀的《大苗山交响曲》、汪玉良的《马五哥和尓豆妹》、沙蕾的《日月潭》、牛相奎和木丽春的《玉龙第三国》等。
许多诗歌优美地表现了各少数民族人民的传统习俗和民族风情,生动地表现了少数民族人民的恋爱结婚和文化生活,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包玉堂的《仡佬族走坂组诗》、纳·赛昂朝克图的《蓝色柔软缎纹的《泰勒里克》、吴琪拉拉拉的《应该在谁的胸上挂口弦》、张长的《爱伢人的婚礼》等。
更多诗歌致力于生动地反映少数民族的新生活、新思想和新追求,热情地表达了民族人民在新时代的喜悦感情和美好思想。 库尔班蚂蚁的“从小毡房走向全世界”、康朗被甩的“傣族之歌”、康朗英的“金纳丽在飞”、筵席阶巴桑的“牧者的幻想”、巴布林贝希的“生命礼花”等。 此外,柯岩、高奥、汪承栋、柯原、金哲等诗人们的各种题材的诗作也给予了巨大的影响。
改革开放40年来,由于党的文艺路线和民族政策更加全面落实,中国合作社创办专门发表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期刊《民族文学》,定期开展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审活动,持续开办少数民族作家培训班、研修班, 组织少数民族作家和诗人参与中外文学交流,不定期召开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集中探讨促进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繁荣的相关问题,少数民族诗歌也和其他门类文艺形式一样,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 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不仅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诗人,而且诗歌作者队伍更加壮大。 大家摆脱了各种“左”的束缚,解放了思想,拓宽了视野,题材拓展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现实生活、人生百态、英雄人物、普通人、山水风景、花鸟虫鱼等各种题材反映在少数民族诗人的笔中,语言形式、表现手法、艺术风格也多样化了。 少数民族诗歌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第二,经过十年的“寒冬”考验,少数民族诗人“站在历史悠久的岸边,在庄严的思想上展开了沉重的翅膀”。 单一的直线视角取代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感觉和揭示,浅浅的直白歌曲取代了复杂的内容和深刻的思维,天真的浪漫感情取代了严肃的探索和深刻的历史感。 诗人们的诚实、勇敢的品格和纯真、高尚的灵魂被表现为冶炼,他们的诗歌具有更加敏锐的渗透力和更加富有摘要力的历史深度。 随着对真、善、美的赞美,对伪、丑、恶的无情鞭打给改革开放带来的历史性变化和美丽景象,在衷心赞美时,诗人们不忘揭露与此相伴的腐败和欺骗。 他们不管写什么题材,都把自己独特的崭新个性感觉和启人心的哲理思维注入诗的创造活动,使富有民族特色的诗具有更深刻的时代生活内涵。 他们在思想和艺术追求上,在继承和创新、民族化和现代化的结合方面,比过去更加自觉、成熟和创造。
第三,老年、中年少数民族诗人在改革开放后与时俱进,对诗的本质、诗人的职责和诗作为“精神个人形式”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新时期出生的诗歌新人,更是因为几乎没有旧的理论模式和创作模式的影响和束缚,写诗比较新颖独特,体现了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 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寻找各自的位置,各自发出自己的声音。 总体来说,我认为老、中、青年少数民族诗人在新时代的创作中,追求着写出具有民族魂、人类感情、世界性视角的诗。
以上简要回顾和评述了新中国70年来的少数民族诗歌。 由于精力和读书限制,不包括未被翻译成汉语的多数少数民族诗歌、多数少数民族民间史诗、民族史诗、民间歌谣、少数民族诗人创作的旧体诗。 我认为70年来中国少数民族诗歌取得了划时代的巨大成就。 其丰硕的成就、丰富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常需要回顾和总结,希望更多地关注诗歌评论界和新文学史界。
照片:王纪国
文章来源:文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