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会议房地产解读_徐洪才: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国务院金融委召开第八次会议解读

经济会议房地产解读

9月27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员会)召开第八届会议,研究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等问题。

经济运行总体稳定意味着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如经济增长、物价、就业、国际收支等在合理范围内波动。 新旧动能转换势头良好,结构改革稳步推进。 产业结构优化,经济转型升级,如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增值上升,消费增强了经济牵引作用。

金融风险趋于收敛意味着总体风险得到控制,并在最近两年积极解决局部风险。 保护不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下划线,整体风险水平下降。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弥补政府职能不足

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有三个,都是建立于1994年的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这三家银行各有不同的职能,各有各的专业定位,主要任务是弥补政府职务不足。

商业金融机构应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但市场失灵时,政府应弥补市场缺陷,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发挥作用,代表政府弥补商业金融的不足。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总体运作比较好,但也存在激励机制不足、公司治理尚未优化等问题。 政策性金融机构是金融机构,不是政府机构。 在承担特殊使命的同时,必须遵循金融机构自身的经营管理法则,提高经营效率。 通过促进绿色发展,弥补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不足,包括民生领域的短板等,发挥其本来的作用。 有些短板领域可能是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意做,但可以在政策性金融机构填补空白。

此外,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弥补财政政策的不足。 在推进中国经济国际化、融入国际社会等方面,政策性金融机构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进出口银行、开发银行在过去几年中在贸易融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权多元化、分散化、资源社会化是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大方向

过去几年,商业银行补资一直面临着巨大挑战。 传统方法是增发股,而大规模增发股对二级市场有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有一些金融工具的创新,例如发行周转债务,以及最近的永久债务发行等。 总体来看,创新方法有限,将来需要拓宽融资渠道。 产权多元化、分散化、资源进一步社会化是一个大方向。 比如引进私人资本基金。 目前,许多民间资本基金、产业基金都找不到好的投资渠道,可以给予准入机会。 特别是对中小金融机构,通过引进新的战略投资者,优化产权结构,完善公司管理。 这样通过改革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和市场竞争力的有机结合,引导资金流动,特别是支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三农”领域的发展。 引入私募基金的主要是股票形式,也有一定期间的回购条款等特别安排。

也就是说,传统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的融资规模过大,对二次市场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必须考虑分散风险,减少这种冲击的方法。 融资渠道不像过去那样单一,多样,走多条腿。

特别强调补充银行长期资本的目的是提高商业银行机构的风险耐受性

显然提高资本充足率是扩大商业银行业务的重要支持。 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资本不足问题日益突出。

多年来,商业银行的投资回报率很高。 有人抱怨银行利润过高。 实际上,银行没有现金分红。 有利润,但是躺在帐上。 这是一种内源融资,成本低,有利于银行自身的发展,但投资者感到没有实际收益。 因此,目前需要建立长期机制,鼓励银行红利,这与资本金的补充相矛盾,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开辟金融体系流动性到实体经济的传导途径

最近央行宣布LPR形成机制改革,成效卓着。 然而,短期中期的长期利率传导依然不流畅。

微观主体改革尚无位置,如国有企业、地方政府对利率的敏感性较低。 因此,解决金融市场公平竞争问题仍然很重要。 实际上,微型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总是无法解决,但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账本使用了很多剩馀资金,这些都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完成。 (作者是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财经高层经济学家徐洪才)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