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_中芭《过年》将来沪,“中国版《胡桃夹子》”展开民俗风情长卷

中巴《正月》来到上海,《中国版《胡桃夹》展开民俗风情的长卷

中国

柴可夫斯基古典音乐、德国作家霍夫曼的童话、中国民俗风情三者如何融为一体? 2020年1月8日至9日,中央芭蕾团携贺岁大作《正月》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初次亮相。 这次公演恰逢鼠年新春佳节,中芭蕉带着这部年味的芭蕾剧上海,以优雅动人的舞姿、中国庙会的热闹景象、东方情味的另一种方式改编,与上海观众一起迎来佳节。

“过年”在业界被称为“中国版“胡桃夹子”,讲述了旧北京家庭的“大正月”。 与原创故事不同,该舞台在柴可夫斯基古典音乐中展开了丰富的中国民俗风情长卷。 在“过年”的画中,“胡桃夹”的圣诞夜晚女孩的“噩梦”变成了除夕夜晚的梦的“游泳”,“鼠王”变成了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年兽,欧洲庭园客厅成为北京胡同之家的演员穿着大衣,女演员穿着青花瓷裙子。 戏剧也融入了十二支等中国要素,通过鹤舞、瓷舞、丝舞、扇子舞、风筝舞、糖葫芦舞、小舞、金元宝舞、爆竹舞等特色舞段,让观众看到许多中国民俗。

1892年首次上演的芭蕾剧《胡桃夹》,以德国着名作家霍夫曼的童话《胡桃夹和鼠王》为原作,由柴可夫斯基作曲、伊万诺夫编辑跳舞。 但是,最初的马林斯基剧场版本已经失去了,至今为止的主要是第一幕和第二幕之间的过去的戏剧《小雪花舞》。 现在在海外上演的版本大多是1954年乔治·巴朗辛演出的,偏向于儿童兴趣和节日气氛。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对舞蹈剧有很强的感染力,精巧的弦乐使作品充满神秘的童话色彩,适合作为圣诞礼物给少年看,因此也被称为“圣诞芭蕾”。

这部经典舞剧在世界上再现了好几次。 2001年2月,中芭首次创作了“中国版胡桃夹”,试图将中国文化要素融入西方古典芭蕾音乐中。 2010年,中芭蕉根据当年的创作,进行了新的改版创作,把作品改名为“过年”。 为了将“胡桃夹”改编成表现中国故事、表现中国感情的芭蕾舞剧,“过年”的创始人在天津杨柳青等地采风。 剧中有击退年兽的舞蹈段落,手的动作多,根据脚下的动作而变化,难易度极高,所以芭比让演员指导了专业的双棒教练。 舞蹈剧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原创小雪舞蹈的仙鹤舞蹈,在“鹤”们的裙子后面加以长处理,舞蹈技巧与形态美融为一体,深受观众喜爱。

“过年”是中巴探索芭蕾舞艺术和中西合璧的另一种力量。 60年来,舞团除了导入了《白鸟湖》、《堂·吉诃德》、《吉塞尔》、《卡门》、《舞姬》等世界性名作剧之外,还创作了《红母子军》、《祝福》、《黄河》、《悬挂着红灯笼》、《敦煌》等中国芭蕾舞剧,成为探索西方芭蕾艺术形式与中国文化融合的例子。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