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市港北区。 港北宣摄
中新网广西新闻12月16日电(记者杨志雄)“春游十里花海,夏看瀑布激流,秋吃富含硒的蔬菜,冬看赏花灯访问游乐园”。 近年来,广西贵港市港北区悄悄更新面貌,充满“文化味道”的全地区旅游产业崛起,以“到处景色,适时旅游”的特色,国内外游客纷纷前来,体验从舌尖到脚尖的乐趣。
港北宣摄
从古诗中“活”汉唐油纸伞旅游文化
“江南雨,古巷韵准备。 恨黛在油纸伞里,在丁香下打湿眼睛。 收获一幕幽梦。 ’唐代诗人白居易用油纸伞描绘江南风景。 如今,油纸伞所代表的文化意境不仅仅是古诗词,通过文化旅行,再次形成了生动的立体。
港北区的中里乡有400多年的油纸伞制作历史,油纸伞的技术由村民亲手传承。 港北区立足于当地资源,引进自治区级旅游项目汉唐古伞庄,将中里乡坦阳村绿水青山的资源优势转变为富民增收的“金山银山”。
今年十月,“汉唐古伞庄”正式开始建设。 该项目以国家四甲级景区为基准建设,以创造文化遗产激活模式为目标,根据汉唐时期建筑风格建设民族品牌、风情、特色文化、民宿、传统手艺一体传承的综合性旅游服务项目。
“汉唐古伞庄”用地100亩,计划投资5亿元人民币,在庄内设立油纸伞制作工房、油纸伞晾干巷道、产品仓库、新建商业街、展望走廊、竹海花田、停车场、下石贤毛竹产业核心示范区等,工期3年。
港北宣摄
除了打造油纸伞旅游文化标志外,港北区政府还将加强研究文化与旅游开发结合,将壮族服装、山歌合唱、“三月三”民族节庆、百家宴饮食、宫灯制作等民间艺术、节庆文化融入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味”浓厚的全球旅游。
从舌尖到脚尖让游客愉快的“智能旅游”
港北区政府透露,港北区全区旅游发展将特色要素融入经济社会建设各个领域,以山水风景、历史、生态、休闲为主题,加强旅游业与工业、农业、林业、文化、体育、康体养老等相关产业的有机结合,拓展旅游产业链,拓展“饮食游乐一体化”的“智慧”服务旅游产业整体融合发展
港北宣摄
近年来,港北区聚集优质稻、百香果、糖蔗糖、桑蚕、龙虾等特色产业和各级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厂区参观、工业产品展销等内容的旅游产品,发展“旅游+工业”模式, 将当地贵港糖厂的遗址改造为“新贵糖城”,举办将旧工厂变身为“文化客厅”的国际马拉松比赛、健身登山比赛等融入旅游要素的大型运动活动,创新开发滑翔伞、气球、山地运动、拖车等新的文体旅游项目。 港北区“吃喝玩乐一体化”全球旅游产业已有原型。
为提高旅游业服务水平,港北区建立了“智慧”模式,构建了复盖多元化、全权的智慧旅游。 借助当地力量,贵港市大数据平台构建港北区旅游大数据平台,大力推进智慧旅游建设,“上哪儿去”、“驴妈妈”等着名在线旅游服务平台不断涌现。 同时,推进智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主要旅游场所免费Wi-Fi、推进通信信号全权复盖的港北区特色旅游服务,深入开发了以平天山茶文化体验、宫灯非遗留文化体验、高山茶园摄影体验、博物馆科研体验、野外露营体验等智能科学技术为特色的旅游服务市场。
用赤文旅“新场景”打造“网红打牌地”
港北区立足于资源,将青衣壮、古村落、红革命等文化要素与旅游相结合,打造红文化旅游“新场景”,形成“网红打牌地”,重视促进旅游业状态产品变革。
港北宣摄
为推进港北区红色文化旅游建设,港北区方面编制了《港北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 2018—2025 )》。 该计划以“中国荷文化景区”为总体目标,以“天下荷城、翼王故里”为形象定位,以“千年古郡霍韵港北”为宣传口号,构建“一二三”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港北区是太平天国农民运动领袖石达开的故乡,也是现代红色革命活动的发展地,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历史。 为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传统,港北区政府目前正积极整合资源,通过建设中国共产党广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遗址、中秋起义烈士纪念碑、达开湖景区、民族文化公园等红色文化景区,形成红色旅游“网红打卡地”,继承了港北区的“红色基因”。
中共港北区委书记玉顿表示,根据港北区全区旅游发展规划,未来港北区将进一步整合旅游、农业、林业等各方面资源,加快“旅游+产业”融合,加强对旅游扶贫项目的支持力度,持续完善旅游扶贫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全区旅游成为农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引擎。
2018年,港北区接待游客876.29万人次,旅游消费拉动101.41亿元,同比增长27.75%,同比增长35.67%,全区域旅游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2019年11月,港北区被评为“自治区级全域观光示范区”。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