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湖的美景。 本报记者吕文正摄
把天空变蓝,把水变干净,变绿
给人们带来了感情和幸福感,更加丰富了
(上附1版)重点完善了工业企业无挥发性有机物收集系统、无处理设施等问题,完成了1089个挥发性有机物整理项目,完成了457个加油站和储油库油气回收改造,598个船舶、家具、印刷行业和汽车修理行业企业的挥发性有机物整理。 大力管理工地、矿山、裸地、公路工程等发尘源。 同时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培育低能耗、低污染战略性新兴产业。
水更清,治理城市黑臭水体发起渤海综合治理攻势
面对水生活是幸福的。 大连不断加大黑臭水体的治理力度,使清河水成为老百姓居住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2016年《大连市水污染防治方案》正式出台后,黑臭水体治理进一步加快,仅两年资金投入近6亿元,综合治理泉水河、春柳河、周水河、周水河北支线、大化明沟及凌水河等6条河流,不仅有效消除黑臭,还大幅度提高了整个周边环境 “没有发现新的黑臭水体、黑臭水体的整治任务全部顺利完成”,大连成为辽宁省首个经生态环境部、住宅部专业检查的城市。
为清理所有河流,公布了“实施河(库)长制工作方案”,全市流域面积10公里以上的300馀条河流具有“大家令”,实施上、中、下游流域整体管理,不断深入推进河流管理工作。 在瓦房店地区复州河上游,建设龙山污水处理厂第一期投标和第二期新建工程,以免污水从源头排入河中,在其下游全面开展河道整治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建设4个乡镇污水处理厂。 大连河水越来越清,河流国考断面v类与劣势v的比率为零。
近年来,全市建设了16个城市污水处理厂,改进了13个污水处理厂,扩大改造了2个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由124.3万吨/日增加到198.9万吨/日,全面达到a级排放标准,污水处理能力提高了60%,中心城区基本实现了污水的“全收集、全处理” 污水经过有效收集处理,大连入海污水排放口也得到彻底整治,近岸海域水质稳定良好,34个海水国控站中一两种海水的比例达到97.1%。
大连通过“区、立、治”,全面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整治。 目前全市13所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均符合标准,标准率达到100%。
渤海的综合管理领先于全国。 首次完成了从渤海进海污染排放口的无人机航照,走在13个环渤海城市的前头,得到了生态环境部的肯定。 与生态环境部100组约300名环境技术专家合作进行了环渤海区市县入海排出口的调查,现场监视确认排出口3699个,现场监视确认排出口39个。 制定了《大连市渤海综合管理攻势作战方案》,76项重点任务已完成31项。 组织开展海滩垃圾清扫专业活动。
土壤更干净,划定“红线”确保城市生态环境安全
大连重视土壤环境安全,认真执行“大连市土壤污染防治计划”、“大连市土壤污染管理与修复计划”,全面启动净土战斗。 城市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全面启动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重新开发工业企业区划调查评价备案制度,有效防范人居环境风险。
深入开展垃圾分类。 坚持立法先行,健全规章制度,正式实施“大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鼓励专项资金分配方案”。 按照生活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四个分类”要求,积极构建我市“桶分批投入、分批收集、车分批运输和处置”分类体系,加强来源回收,大力扩大垃圾分类,中心城区900个小区,4053个
为了给可持续发展留下更多的资源和空间,大连市大力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在“红线”内保护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重要湿地、地质遗迹、风景区、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等,使经济开发和人类活动停留在红线上。 城市确定了省级以上开发区和生态功能最重要、生态环境最敏感的地区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的规划原则,初步规划了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2437.89平方公里,形成了“一屏、一脊、多点”的生态保护红线分布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