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
科学技术的革新,就像撬开地球的杠杆,总是创造奇迹一样。 今年以来,我省大力创新“先手棋士”,走高质量发展“一局棋士”,地区创新能力连续8年稳居全国第一。
以技术革新撬开未来,就要强调原始革新,激活“把钱变成纸”技术竞争的源头。 “0到1”的源流创新,包括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往往产生变革性的技术。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科学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都依赖于基础研究和原始革新的巨大突破。 我省坚持原创创新,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今年以来,我省将牢固抓住“主平台”,在全面推进合肥综合国家科学中心等“四四一”创新主平台建设的“大装置”提升,在建设以合肥为中心、全国服务的大科学装置集群的同时, 在动态存储芯片等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上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创新为安徽的“金字招牌”。
要以科技创新撬开未来,强调产业创新,以“纸变金”,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成果转化为新产品和新产业,完成科研、实验开发、推广应用“三级跳远”,才是不断的生产力。 今年以来,我省共同推进传统产业的转世、变革演化,打造新的“铜墙铁壁”,铜陵有色集团和海螺集团共同推进首次进入世界前500强的新兴产业集团集聚,构建“心屏仪器”系统,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装备制造和产业机器人、 共同推进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飞跃发展的数字经济前景布局,以“数字+”提升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 特别是长鑫存储芯片自主制造项目的生产和186家集成电路企业的“抱团发展”使安徽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了“曲线超越”,成为全国集成电路领域重要的“方面军”。
以科技创新撬开未来,要强调制度创新,冲破“壁垒”,贯穿科技成果转化链。 创新是系统工程,创新推动发展,制度创新是根本保障。 要全面推进创新改革试验,打破束缚创新的种种观念和障碍,实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两个车轮一起旋转”。 要推进政产学研用的深入融合,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为“最后一公里”。 今年以来,我省完善了“旋转池”活跃人才,推进了“科技+基金”活跃资金,建设了“安徽创新馆”活跃市场……通过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安徽形成了更具创新性驱动的领导性发展。 (记者桂运安)
2019年
我省地区创新能力居全国第十位,连续八年稳居全国第一,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预计突破6600家。
今年第三季度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5.2%,全省吸收和出口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分别为222.58亿元和125.7亿元。
到今年十月底为止
我省拥有有效发明专利71288项,人均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1.4项,比上年增加2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外景地。
乌菜育种水平在国内领先
12月9日,在舒城县农科所的试验田里,露天栽培的乌菜开得很好,就像贴在地上的花一样,势均力敌。 “这里栽培的是近年来省农科学院蔬菜育种队选育的皖乌101、皖乌102等6个乌菜新品种,刚通过省蔬菜新品种的鉴定”舒城农科所副所长、高级农艺师葛自兵带外叶绿,内叶从浅黄转移到金黄色黄心乌传达给记者。
乌菜是我省独特的地方特色蔬菜,品质口感好,有“雪下乌菜犀羊肉”的美称,距今已有1500年的栽培历史。 20世纪80年代大面积栽培的乌菜都是普通品种,品种纯度低、退化严重、株大不同、抗病性差、栽培效果差。
为了振兴乌菜产业,省农科学院蔬菜育种队在上世纪80年代末开展了乌菜品种资源研究和品种选育,相继调查、收集、整理了乌菜品种资源,获得了优良品种,经过6年左右的努力,培育出了具有原味、产量高、抗性强的自交系。 “近年来,我们结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小孢子培养等倍性育种技术建立了乌菜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将育种年数从以往的6年缩短到3年,使育种成本降低了50%以上”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其安通过新品种的选育,将乌菜田的纯度和整齐度从原来的70%提高到98%
30年来,蔬菜育种队培育了黄乌杂1号、绯红1号、丽紫1号等乌菜系列新品种15个。 “这些新品种是安徽原创的,通过省级的鉴定和认定,总体育种水平在国内领先,其中绯红1号和丽紫1号是世界上第一个”关于安徽乌菜育种水平,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的顶尖科学家杜永臣亲自指出。 目前,上述乌菜系列品种和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安徽、江苏、河南、北京、内蒙、新疆、西藏等地,近10年累计推广1000多万亩,新产值近100亿元。 (记者汪永安)
新材料辅助智能驱动器
最近,具有自愈能力的新型各向异性水凝胶驱动器在合肥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为人工肌肉、软机器人等领域制备必要的新型软材料开辟了理论路径。
这是该校化学和化工学院从怀萍教授的课题小组中取得的新成果。 2013年以来,怀萍带领研究小组凝视学科前沿,在新型微纳结构柔性复合材料的设计合成和器件应用等领域取得了丰富成果。
研制具有各向异性网络结构的柔性材料是未来一种新的柔性智能驱动装置的重要技术瓶颈。 从怀萍教授的课题小组与中国科技大学俞书宏院士的研究小组合作,成功开发出了具有高度有序的层状网络结构的聚合物/纳米复合水凝胶,可以实现水平和垂直等特定方向的收缩和拉伸变形功能。 基于具有该各向异性结构特征的新材料提出的新器件组装方法实现了机械臂提升和机械臂夹持等复杂驱动行为。 同时,该材料具有快速高效的响应修复能力,在激光和酸性溶液的刺激下,其破损部位可迅速实现自愈合,具有长寿命、安全性等优点。
近年来,怀萍在国际着名学术杂志上发表了34篇高水平的论文,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援助计划》,2019年获得安徽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今年,通过集成怀萍课题组的设备布局设计开发了新型超伸缩电容器,为国际首次实现充放电中的实时自我修复,开发智能灵活的储能设备开辟了新的理论路径。 (记者陈婉娴通讯员周慧)
《麒麟刀》打破海外垄断
12月10日,中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麒麟刀”正式强调放疗计划系统的创新产品。 “这是我国首个经过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的正确放射治疗计划系统。 为了开发“麒麟刀”,我们奋斗了18年。 ”中国科学院核安全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宜翠发表了仪式现场,感慨万分。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癌症患者约增加400万人,其中70%需要接受放射治疗。 到目前为止,我国中高端肿瘤放疗设备市场基本上被国外垄断。 为了改变癌症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中国科学院核安全所凤麟队将30多年的先进核能和粒子辐射传输研究成果应用于肿瘤放疗,自主研制出“麒麟刀”的正确放疗系列产品。
麒麟刀技术与其他放射治疗技术的不同之处在于,能够非常准确地确定癌细胞和癌症的病灶部位,能够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正常的组织和正常的细胞,大幅度地提高放射治疗的有效性。 关于“麒麟刀”的正确性,吴宜翠表示,可以用“四精”来总结正确的计划、正确的定位、正确的照射和正确的评价。 其肿瘤定位精度达亚毫米级,照射量偏差不足2%,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将来,中科院核安全所凤麟队将开展多粒子精密放射治疗、放射性药物、癌症治疗大数据等技术开发、产业应用和推广,建设国际核医学研究中心和产业高地。 (记者汪永安)
创造5G智能医疗新场景
今年8月15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医院远程医疗会议中心,普通外科主任医师黄强教授为在约180公里外的颏上县人民医院进行的腹腔镜手术进行远程指导,腹腔镜画面、患者病理、手术详情等在5G网络上稳定、明了、明了 这是省内首次基于5G(SA )独立组织网模型网络的框架,在完全现实的5G环境下的实用化。
“此次成功利用5G(SA )技术进行移动远程手术指导,是探索5G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的重要一步。 未来,医院将立足智慧医院建设,不断加强技术创新,造福安徽人民。 中国科技大学附一院相关人员介绍。
随着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基层大众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到大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
前几天,泸溪县医院泌尿外科手术通过安装5G信号和4K摄像头的手术系统转移到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网络医院远程会诊中心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移动会诊平台,是我省首个“5G+4K”。
今年4月,国内首个基于5G网络的移动ICU改造在中国科技大学附属院上市。 在不久的将来,随着5G网络的全权复盖,基于5G的移动ICU救治急救患者成为现实,我省的医疗远程急救急救能力有望大幅度提高。
随着“5g+医疗”的发展,实现了一键远程医疗支持、远程手术和远程诊断,基础医师的诊断也越来越方便,不仅可以减少患者手术难度,还可以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人说。 (记者朱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