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云保
自1992年“保险代理人”制度引入中国以来,个人市场爆发的时代开始了。 这种营销模式加快了我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但在保险经济繁荣的背景下,存在着保险前计划欠缺、保险后服务不足的不成熟销售模式,在此之后十多年,造成了保险代理人社会信任度不高的困境。
随着当前国民保险意识不断唤醒,保险产销分离趋势逐渐明显,传统保险金字塔模型不能满足当前保险市场。 同时,制度的桎梏以评价、增员等压力包围了基础代理人。 业内数据显示,部分公司代理人初年流失率达80%。
可以看出,代理人的传统生态必须重复。 近年来,许多第三方机构开始利用科技能量,解决代理的核心痛点。 12月3日,I云保联合超级圆桌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保险人日”,提出了中国新保险代理人的三个特性,推动了保险业从增长发展向增长发展的飞跃。
中国新保险代理人的三大特点
上述机构在“保险人日”提出了中国新保险代理人应具备的三个特点。 其一,贯彻互联网精神深入挖掘用户的核心需求二,运用专业主义解释保险的根本价值三,通过服务创造未来的安心生活。
具体而言,网络精神是以用户为中心,从用户的角度深入挖掘需求是未来重点的保险基本保障,保险代理人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知识储备,向用户提出合理的保障建议,在解释保险基本价值的保险展业过程中, 服务应是关键词,服务应是保险人的首要标准,通过为用户制定适当的保障方案,保障将来的生活。
以往,信息交流不便,挨家访问和随机电话销售是保险代理人最常用的产品推广方式,当时保险业的核心战术是“以量取胜”。 新的保险代理人要跟上时代潮流,改变推进业务的思路,仔细推敲用户的核心需求,达到“精选取胜”。 “以精选取胜”有准入的门槛,保险代理人们需要牢固的专业知识储备和亲切的服务态度。 只有代理人多涉猎医疗、教育、养老、金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才能及时应对用户多样性需求。
作为保险业中最重要的力量之一,800多万保险代理人在客户中确立的形象,基本上表现了公众对保险业的形象。 该集团的发展直接影响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只有提高代理人的就业素质,才能更好地提供专业服务,行业的发展也会更加健康。 上述三个特点分别从专业技术、职业素养、优质服务三个方面对新的保险代理人提出要求,从而打破行业刻板印象,重塑保险代理人的新形象。
保险科学技术可以推动行业增长
业界过去两年的数据显示,2018年保险业保险费收入3.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92%,比2017年的18.16%下降14.24个百分点。 中国保险业保险费收入增长放缓,在高增长时代基本告别。 在这种背景下,保险业仍需深入挖掘用户需求,加深行业分工,实现行业反复。
此前,保监会发布了《关于深化保险中介市场改革的意见》、《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等文件,要求大力推进保险业的“产销分离”,建立多层次、多成分、多形式的保险市场服务体系。 “生产销售分离”的目的是分割传统金字塔级销售体系,实现专业分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收益。 上游保险机构专注于产品开发,下游保险代理人为顾客服务。
近年来,许多保险科技平台利用科技能力,可以在保险的上下游重复传统保险模式。 例如,机器人过程自动化( RPA )已经应用于后台运营,人工智能( AI )实现了与以前完全不同的系统对接,简化了索赔和保险决策过程,并将经验丰富的专家从这些简单过程中解放出来。 专注于需要人为判断的决策的物联网( IoT )正确把握数据,将风险管理模式从“事后对应”转移到“事前预防”。
以I云保险为例,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块链等保险技术手段,在上游实现保险机构的能力,为产品设计、智能中心、智能风力控制等一系列服务提供下游或保险代理人实现销售、销售过程中售后服务各环节的全方位技术能力和工作
未来,保险产品将接近更高质量的国际标准,保险代理人更加专业可靠,消费者满意度也越来越高,恢复对行业的信心和信任,行业发展越来越健康,实现从增长向增长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