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科考站的生活_极地科考“最强法宝”聪明又靠谱

2019-10-22 09:14陈静

极地科考站的生活

图《雪龙2》号从深圳首次航行南极。 本报记者陈静摄

极地科考站的生活

图“雪龙2”号配备了“雪鹰301”直升机,特别是遇到密集的浮冰时,可以出动直升机探冰。 本报记者陈静摄

中国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前几天慢慢降落在深圳邮轮中心的码头,首次开始了南极旅行。 在今年的中国第36届南极调查任务中,与自己的“哥哥”“雪龙”一起完成了调查,中国南极调查“双龙探极”的时代正式到来。

长122.5米、模宽22.32米的“雪龙2”从计划建设到首航南极经过10年,被称为极地科学考试的“最强法宝”。

破冰是“雪龙2”号的“看守能力”,1994年,“雪龙”号作为中国唯一可以航行极地冰区的极地科学调查船投入使用。 “雪龙”号设计为冰区运输船,后改造为科学试验船。 那使能力“天生不足”。 国家海洋局极地调查办公室主任秦说是作物。

与“哥哥”相比,“雪龙2”号在冰区航行的能力大幅提高。 《雪龙2》号船长赵炎平对经济日报记者表示,“雪龙2”号具备全旋转电力推进功能和冲击破冰能力,突破极区20米年冰山,在冰厚1.5米和0.2米加雪的环境下,能够以2节到3节的速度连续破冰航行。 “雪龙2”号采用船舻的双向破冰船型设计,以往只能在船头破冰,在浮冰密集的地方翻转可能需要12小时,现在可以立即向破冰航行。”

今年南极调查的36次任务中,“雪龙2”由“哥哥”承担开放任务,名副其实地成为“开放的先驱”。 今年11月下旬,两艘船将抵达中山站附近,届时“雪龙2”号将前行为“雪龙”号开辟冰路。 “更强的破冰能力,意味着科学研究者可以更快地进入极地,更慢地离开,延长科学试验作业的时间窗口,扩大科学试验作业的范围”。 秦是庄稼。 另一方面,更强的破冰能力意味着“两兄弟”更接近科学试验所,大幅度提高物资运输能力。 “今年我们将把中山站1000吨往年的垃圾全部运走,准备把南极科学考试更加绿化”“雪龙2”号涡轮机员始祖成弟说。

“雪龙2”号是“聪明”船,全身是新装备。 赵炎平告诉记者,“雪龙2”号是一艘聪明的船舶。 "船体内部有很多传感器,主要用于监测船体结构的振动和温度等,根据这些数据可以计算破冰时船体是否有损伤. "

除了自身的“聪明”,“雪龙2”号也大大提高了科学考试能力。 “月池”是船上科学家经常提到的名词,进入甲板上的月池工厂,这里看起来只是一台平的起重机,下面是普通的地板。 “你知道吗? 这个地板可以打开。 这是所谓的月池,由上盖、底盖、防波板、排水装置、除冰装置等构成系统。 全套装置由国内自主设计制造。 地板打开时主甲板向下穿过5层甲板,穿过海底。 在曾经密集的冰区,无法卸下装备或回收,现在可以避开海冰作业”。 “雪龙2”号首席科学家何剑锋告诉记者。

海底沉积物取样是海洋沉积学研究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雪龙2”号有箱型采泥器、蚌式采泥器、多管采泥器、电视铲斗、堆积物捕获器等海底堆积物的采样系统一套。 其中,电视抓斗是一种现代化技术集聚度高、灵活方便的观测和采样系统,通过该系统,“雪龙2”号不仅可以捕捉深度4500米的沉积物,还可以观察海底沉积物的形态和活动状态以及周围生物群落的分布特征。

另外,“雪龙2”号还配备了物理、低温等专业实验室和多种通用实验室。 在通用实验室,仔细观察,所有试验台都有脚轮。 “雪龙2”号实验室主任陈清满介绍说,“这是为了保证实验室的机动性,每次科学试验任务的不同可以重新安排。”

陈清满对记者说:“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使用50赫兹的交流,为了减少频率产生的误差,船上设置发电机对发电的电力进行整流,以免精密的设备受到影响。”

责任篇:樊俊卿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