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中学_教育名家汇聚岛城聚焦课程改革,青岛中学课程魅力成亮点

通讯员宋文彬

前几天,以“课程形成未来学校”为主题的第六届南方阅读论坛在青岛中学成功举办。 来自全国各地的校长、老师、学生、家长约500人参加了这个重量级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校长在论坛上讨论了课程改革,大家都把焦点放在了未来学校的发展方向上。 一天半的活动包括名家演讲、讲课研讨会、讲课展示、名家教室、圆桌沙龙等环节,不仅使来自全国的教育声音落入岛城,还在论坛上分享青岛中学师生的精彩课程,综合素养展示更加突出,揭示了青岛学子的新风貌。

青岛中学

名家聚集在岛城,谈未来的教育

记者从论坛现场来看,此次落地的青岛中学论坛重量级嘉宾聚集在一起,全国六所校长和创始人共同探讨课程创新,讨论未来教育。 他们谈论的话题显示了教育的话题,着重于课程创新和未来学校的发展。 青岛中学校长汪正贵首先以“授课能力”为主题发言,成都华德福创始人黄晓星分享“百年华德福课程中国化实践”的道禾教育创始人曾国俊的主题演讲是“道禾教育二十四年一件——中国人文化与教育的第一步”,北京日新学堂校长大型汽车说:“淹通学识、 身体力行——日日学堂课程实践”发言的武汉格鲁伯教育的创始人林待秋解释说“重建K12课程的自然人文基础”,运城国际学校的魏智渊校长以“全人美,美在哪里”为主题的报告。

“真有利,没想到一次听到这么多校长的精彩报告。 他们的报告涉及很多方面,有理论的革新和实际课程的落地”。 现场的一名初二学生李先生告诉记者,特别是汪正贵校长共有的报告,让她看到了未来课程改革的方向,也让她从课程改革的方向理解了学生素质培养的方向。 王正贵校长在分享时说,青岛中学实施了小学5年级、中学3年级、高中4年级的“534”阶段性培养模式,这个青岛唯一12年一贯的培养打破了学校融合的壁垒,避免了课程的分裂。 学生、家长没有应试压力,有充分的时间让孩子摆脱课堂负担和升学压力,进行个性研究,展现个性发展。

青岛中学各学科的课程都很有魅力。 王正贵表示,小学是超学科的融合课程,中学是跨学科的综合课程,高中是按学科分类的课程和国际化的课程。 “近几天教育部提出文件,逐渐取消考试大纲,相信10年或15年后高中阶段教育也会普及,届时可能会有更多的12年一贯制学校诞生,也可能没有考试,如何贯通各个选修课,我认为这是我们未来探索的方向

在论坛现场,参加者还举办了课堂研讨会和圆桌沙龙,详细阐述了各自课程的特色和教学理念,“融合、主题项目式学习、全人教育、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等与青岛中学课程创新理念相一致的关键词不断出现。 在现场,很多意见发生了冲突,嘉宾们沉迷于此,感受到了将来教育变革的希望。

青岛中学

青中师展风采,对课程改革有效

本次论坛的丰富环节使所有关心教育的人“吃饭”教育“美食”,不仅是着名校长的精彩分享,青岛中学师生也上台,分享他们教育教学改革下的教育成果,令人印象深刻。 青岛中学开发的面向未来教育的“中国核心”课程,集中了全校教育队伍的努力和努力,为未来课程改革指出了新的方向。 小学三年级元帅和曲淄老师分享了他们在融合课程和学科教育之间融合的案例。 青岛中学小学融合课基于孩子的问题和需求,为孩子们恢复了世界原有的学习态度。

作为现场教师共享的一环,记者被融合了多学科知识的小教育案例感动了。 青岛中学小学生二年级综合课程曾举办过关于月球的主题。 让孩子们每月观察,做“月球观察笔记”,从主题到月初,孩子们必须记录每月的情况。 在一个月的观察、记录和整理中,孩子们逐渐发现其中的规律,同时可以获得很多科学的小知识,同时孩子们对月球也有自己的解释。 在这样的融合课程中,语文、数学、科学、戏剧、绘画、音乐等各学科都贯彻在主题之中。

中学科学学科主任、中国科学院物理博士苏峰先生在《以中小学模式探索中学阶段科学融合课程》主题报告中指出:“我们的科学课程在研究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科学课程的良好做法,再次有机地融合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从科学大概念追求科学的本质,形成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跨学科融合课程。 教学设计实现了“从教育中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中学系主任兼人文学科主任胡春丽先生和高中语文学科主任孙礼亮先生站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高度,总结了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 在教育战略选择中,强调目标,设计核心问题,建立学生自我体系,在“从教育中学习”变革中,强调学生确立目标和任务,重视经验与个人体验的联系,在激发自主学习热情的项目主导下,把“想学习”转变为“想学习”的状况化,强调生活化学习,在学习过程中 语文、人文学科不仅关注学生重要能力的提高,还强调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青岛中学

自主探索和分析大文豪,这些学生学习

从教学理念创新到课堂教学深化,毕竟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如果全心全意地考虑将来的教育,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如何开展学习,备受关注。 论坛现场,青岛中学八年级学生小组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提高能力提供了新方向。 据记者介绍,着名学者傅国涌创立的国语补习班,以母语教育为中心,提倡“三年百课千人”的构想,在三年、百次课程中,让每个孩子认识到一千名古今中外名家。 以母语为中心,融合古典与现代、自然与社会,涉及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

本次论坛在“世界与对话”课上,青岛中学八年级学生部分由国语补习班的动双林老师带领,开设了“苏轼与对话”。 学生们读了大约2万字的文献资料,包括诗词、文言文、评论文等,了解了苏轼这位大师的人生历史。 课堂上学生们的精彩发言表现出敏捷的思维、谨慎的智慧和强烈的思维能力,赢得了匡老师的高度评价,给现场所有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自主学习能力为青岛中学学生提供了鲜明的标签。 青岛中学学生代表武晓辰、宋依芮、贺传成等3名学生共同完成了“难忘的课程、值得期待的未来”演讲。 小学的武昰辰先生说,在青岛中学,老师把上课时间的大部分交给学生进行分析,在上课时他们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成为知识的积极的“寻饵者”。 中学宋依芮从科学课开始,阐述了学校课程的设计。 “科学课可谓丰富多彩。 我们开展了制作要素精灵的活动。 完成妖精并不意味着任务的结束。 以他们为主人公拍短片,做海报。 照相机的制作方法、工具的制作方法、剧本的表现、配音和画面的协调给我们带来了挑战,但我们逐一克服,写作能力、手脑的协调能力等都得到了全面锻炼”贺传成分共享了高中课程设计对自己成长的帮助。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