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舆论的引导下,制造汽车的新势力似乎成了原罪。
这只是源于当时的“PPT”剧,未经批量生产的先行市场营销成为业界乃至消费者嘲笑的源泉。 因此,迄今为止没有在批量生产中追求市场营销的例子。
随着更多玩家的入场,车辆交付问题暂时缓和,批量生产和市场营销逐渐开始统一。 因此,解决了先行的立足点后,更多的造车新势力转向了自己内功的磨练。
例如,以科学技术+汽车为主线索的小鹏,在解决了批量、更换、产品线扩大后,重组了自己的技术路线。 那么,小鹏在技术上有哪些布局和尝试呢?
如何建立适合中国道路状况的自动驾驶发展路线?
作为“网络基因智能企业”,小鹏汽车一直致力于构建真正的智能汽车,在自动驾驶领域深造,希望以自主开发能力实现硬件软件的全面深入整合。
在中国市场上,小鹏自主开发端到端环路开发能力,提供适应中国道路状况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是世界领先的自我研究AI视觉解决方案,使车内智能客舱和车外环境感知功能落地,形成明确的演化路径,促进功能重复,促进用户
这条路线比起很多起点L4级的自动驾驶方案公司,好像是从下层升级到上层,离日常消费者也很近。 不是将Robot Taxi引向最终方向。
在自主研发方面,小鹏汽车具有感知、定位、规划、决策的核心算法研发能力。 同时,小鹏汽车已建立了车侧、云数据处理分析能力,实现了基于实际数据的算法快速迭代,通过OTA给用户不断增强的自动驾驶能力,可持续优化自动驾驶方式。
能够使这样的研究开发结果落地于产品上,显示了小鹏汽车产品在构造上的差异。 与行业传统ADAS L2体系结构不能独立升级功能的缺点相区别,小鹏汽车产品是国内首款采用自动驾驶体系结构的批量生产产品,最重要的特点是具有中央计算平台,模块更完善,系统具有升级和扩展能力
以自动停车技术为例,目前搭载Xmart OS 1.6版软件的小鹏G3自动停车平均使用时间为30秒,与1.5版相比效率提高了24%。 同时,场景垄断率也从Xmart OS 1.0版本的62%提高到现在的80%,用户的车使用方便,真正的技术改变了我们的驾驶习惯。
同时,在停车场的改造中,这种基于车端的方案一定比基于云的自动停车路线更具操作性。 云局限于车辆改造、停车场改造,推进市场有比较缓慢的节奏。 大规模批量生产后,车端的自动停车成本也会进一步降低。
众所周知,中国的道路状况非常特殊,多样化的交通工具和跨越中国式道路等行为使车辆行驶效率非常低下,这也是许多国外自动驾驶方案在国内落地的“水土不服”原因。
小鹏汽车开发初期研究了本土化特征道路环境、国内驾驶员习惯、复杂交通环境,具有明确可量产的研发节奏,可以明确量产交货时间和国内城市场景自动驾驶功能的落地时间表。
目前,小鹏G3年内拥有XPILOT 2.5自动驾驶辅助能力,将来拥有高速自动驾驶和360度感知系统的XPILOT 3.0将于2020年在小鹏P7实现批量生产。
2021年,XPILOT 3.5具备自主换道能力的高速自动驾驶和停车场自主停车能力,2023年XPILOT 4.0具备面向城市道路状况的自动辅助驾驶功能,足迹到达有限或部分场景完全自动驾驶。
如何实现车内智能客舱和车外环境感知功能的落地和协调?
为进一步加强消费者自动驾驶搭乘体验,小鹏汽车正在研究领先于世界的AI视觉解决方案。 其AI智能视觉系统与车内智能客舱进行车外环境感觉的功能着地,与驾驶员、乘客、车内外环境形成闭环。
目前,小鹏G3拥有业界首款支持多人脸部登记和启动的face ID系统,截至2019年9月,在Xmart OS 1.5软件升级完毕的所有车辆中,使用face ID系统登记进行用户识别和车型个性化配置
另外,小鹏G3配备了基于业界首创视觉提案的疲劳/分神警报系统,DMS系统使用车内摄像机对驾驶员的状态进行实时监视,在发现分神行为和疲劳状态时提示警报,提高驾驶安全性。
此外,小鹏汽车还可以通过车内智能照相机进行驾驶员健康监测和智能客舱功能扩展。 5G时代,汽车已经成为智能硬件终端,在智能驾驶室内实现了人车的强烈关联,形成了端到端的功能扩展,成为“真智能”的外化表现形式。 AI成为汽车标准时,这些都是只有小鹏汽车才能实现的顶级技术,是区别“假智能”的最高标准。
为了减轻驾驶员的搭乘负担,同时提高车辆的自动化水平,基于业界领先的视觉方案的车外环境感知能力,使小鹏汽车将来扩大车外环境感知范围。 例如,识别行驶中摇晃的道路、车外静物、实时道路状况等。
此外,小鹏汽车在识别过程中结合实时定位、动态预测等能力,推出最佳路线和相关服务,如感知到去机场的用户可以实时调整最佳路线,打开自动驾驶辅助,车辆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选择航班座椅等服务
总结:
今年4月的上海车展上,小鹏汽车会长/CEO何小鹏宣布P7将配备XPILOT 3.0自动驾驶辅助系统。
为了支持该系统,小鹏P7拥有360°感知能力的环形车身摄像机系统、业界最高精度的综合定位精度硬件模块、中国第一个Xavier芯片批量生产方案和中国第一个批量生产项目的新一代高分辨率雷达,主动式硬件体系结构
在L3越来越小的情况下,我们也许能够尽早在P7看到L4级自动驾驶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