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区块链系列文章|官兵、邢云飞:再保险行业区块链技术应用研究与展望
本文以“清华金融评论”为先导,是作者中再集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官兵、中再集团信息技术中心策划部部长助理邢云飞
近年来,块链技术在国内外金融保险业发展加快,再保险领域成为块链技术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 块链技术本身还不成熟,在再保险行业的应用还处于概念验证和引进阶段,但随着技术的成熟和产业应用的发展,再保险块链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分块链技术是传统计算机技术的综合创新应用模式,如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协议机制和加密算法,被认为是信息互联网向有价值的互联网时代转型的基础技术基础设施。 多种金融和产业领域的应用表明,块链技术具有中心化、防篡改、智能合同、可追溯性等特性,不仅是增强交易互信、降低交易成本的“工具”,也可能成为行业模式变革创新的“推进器”。
再保险是一个重要的保险服务产业。 再保险公司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保险转移保险关系,合同金额巨大,合同条款复杂,标准化程度低,数据和交易安全性要求高,交易效率和模式创新空间大。 本文结合两者,分析块链技术在再保险行业的应用前景。
01
传统再保险交易面临的主要挑战
传统的再保险交易信息化程度要提高,制约着再保险业的数据化、智能化发展。 传统的再保险交易呈现人工特征,处理效率低,错误率高,人工成本高,制约了再保险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率的提高。 以下几个部分表示:
一是在签约、安排保险等阶段,传统做法不仅通过邮件、纸质资料等手动交换数据和资料,增加了错误的概率,还降低了业务互动的效率,容易发生契约纠纷,提高了数据电子化的程度和资料资产的利用率。
第二,在财务会计阶段,由于行业统一的相互平台和标准不足,不同的保险人数据形式、再保险管理体系不同,再保险人必须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投入合同和业务管理,存在很多重复工作,资源浪费、错误不可避免,操作风险高。
三是保险索赔的一部分,保险交易的定期核保险索赔方式,要求不断重新确认和调整账簿馀额和系统记录,保险金支付期长,涉及很多财务操作和确认程序,存在多个主体间的结算程序复杂等问题。
第四,在风控环节中,由于信息和发票传递迟缓、数据口径与历史经验不一致等问题,限制了再保险公司提高风险评估和管制的能力,使再保险公司难以及时调查风险,管理风险,有效提高了再保险服务的体验
再保险业信息共享水平不足,制约了再保险服务能力的提高。 传统再保险交易模式要求信息化程度低,“再保险-直保”产业链合作水平提高,两者之间数据信息不对称,数据“孤岛”现象明显,行业级数据共享挖掘深度不足,服务智能化不高。 这些方面包括:
一是再保险难以获得精细化的数据。 受传统技术瓶颈的束缚,再保险制约着直保公司原始保单信息不足、保险信息和保险索赔数据严重滞后、保险索赔记录不足等再保险公司全方位、深层次提高服务质量。
第二,高效获得非保险辅助风险评估、损失确定、身份验证等第三方数据困难,即使获得,在传统模型中使用风险也很大。
第三,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保险目标与被保险人行为数据密切相关,传统的再保险模型面临着数据大规模收集、共享和使用的挑战。
传统的风险分散方式效率不高。 世界再保险市场规模大,年保费收入2500亿美元左右的再保险交易具有B2B交易的特点,单一交易金额高的再保险合同多由协商确定,合同条款复杂,标准化程度低的再保险数据和交易安全性要求高。 世界上除了百家专业再保险公司外,直保公司、各种保险解决方案也承担着再保险功能,市场主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保险转移保险关系,形成了复杂的全球风险分布式网络。
但传统的再保险交易采取了决策型的“原子化”风险分散方式。 这种方式多阶段,投保人向保险公司转移风险,保险公司向保险公司转移风险,保险公司通过转移保险向其他公司和资本市场转移风险,特别是不信任的保险部门,需要保险经纪人的参与,风险分散链条很长。
传统的交易模式是直接保险和再保险的融合程度有限,再保险公司洞察直接保险公司需求的能力相对较弱。 再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难以追随,难以领先保险市场整体创新的步伐。 传统的多层次风险分布链受保险人、再保险人与保险经纪人之间的沟通效率、信息共享程度的影响,数据与风险在全球各保险人与再保险人之间的分配可能不均匀而不最佳。 保险风险分散方式必须依赖更平坦的技术支持方式。
02
区块链技术对传统再保险交易效率的潜在影响
分块链技术的使用,可以实现数字再保险交易,不需要中间机构的认证,简化再保险业务和合同管理模式,交易有关人员的信息交换更加透明、流畅,实现本插件的削减。 基于块链技术,建立更快、更高效、更准确的再保险业务平台,不仅提高了整个行业的风险认知,而且咨询机构推测块链的应用也能节省再保险行业50亿美元~100亿美元的成本。 根据一些研究,块链技术可能会降低10%~15%的再保险费率。 块链技术对再保险市场交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有助于提高再保险业务的信息交换能力。 一是基于块链构建安全分布式信息共享平台,块链的各节点能够共享客户信用数据、风险数据、保险合同数据、索赔数据和保险索赔数据,这些信息真实可靠、透明、降低再保险交易的道德风险
二是统一的数据格式,有利于数据同步和实时交互,实现相关信息的自动验证,大大提高再保险交易的数据交换效率,同时有利于风险管理和行业监督的块链模糊性,可以避免再保险合同的评论条件有不同的解释
三是通过共识算法实现行业保险、保险索赔等数据上行链路,加强保险索赔管理和保险欺诈防范,促进保险业规范发展,加密技术可以确保信息的安全互动,提高再保险交易的安全性。
四、通过建立再保险联盟链,以保险目标、保险主体、保险机构为维度,以保险单管理为主线,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分公司,打破经纪人信息壁垒,发挥再保险市场对直接保险市场的控制作用,实现全行业的再保险合作水平和再保险
有助于推进再保险资产交易数字化、智能发展。 一是区块链可以简化再保险交易的会计处理。 块链分布式体系结构的帐面查询具有唯一性、准确性和实时性,使用块链技术构建的再保险交易系统支持实时查看签订合同的当前保险费收入、赔偿金发生情况等,可以追溯查询任何一步的交易过程 结合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可以取代本来麻烦的人工会计模型,总体上降低保险安排、索赔和合规等关键过程的处理时间和成本。
第二,在索赔和结算中,由于块链的分散账本特性,“清算”的概念消失,所有交易都变成“发生和清算”,在交易完成的瞬间,所有相关账本信息都被同步更新。 区块链抛弃了再保险经纪人在结算中工作的“中转银行”作用,实现了点结算,减少了中转费用,提高了再保险交易中资金清算的效率,提高了保险公司的资金流动性,提高了资金利用率。 同时,区块链的安全、透明、低风险特性提高了再保险资金清算的安全性。
三是区块链可以实现自动再保险交易。 块链2.0技术——通过智能合同,将双方协商决定的比例合同分支合同的基本要素写入块链,如达到保险种类、固定分支比例、合同限额、合同执行期限、中介手续费等触发条件时,自动触发交易流程,降低时间成本,提高交易效率
有助于改善再保险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另一方面,分块链有利于构建世界上最佳的分布式网络,将风险分布式从“层次式”变为“平面式”。 分块链技术可用于构建风险信息平台,保险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各种保险或者保险的转移需求以及相关风险状况可以被分块链的各参与者清楚看到,这些需求可以分割、重组的各节点的参与者根据自己的经营状况和风险优先级
这样可以降低交易水平,交易者可以跳过中介直接对话,简化风险分散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易程序,建立快速的保险网络,从根本上提高再保险业的风险分散效率。
另一方面,这种平坦化的风险分散系统通过降低风险分散成本,可以进一步提高再保险业的运营效率。 一是再保险交易的中介不再依赖再保险经纪人,保险手续费下降。 二是块链与公开拍卖机制相似,风险分歧,分配者可以在这个公开市场获得足够的信息,报价的透明度导致保险费率的下降。 三是所有保险需求和供应信息透明公开,减少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查找客户信息和其他成本。
有助于促进再保险业务创新发展。 首先,块链技术构建了数据平台,实现了再保险、再保险以及交通、医疗、保健、公安等第三方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改善了整个行业的数据质量,降低了数据源的分散性和碎片化程度,增进了再保险公司对风险的理解,促进了直保和直保的融合发展和效率提高。
其次,块链技术的透明度、安全性和可靠性推动块链平台上产品服务的创新,实现向未保险领域扩大,如信用不足领域保险种类的开发和创新等。 最后,块链通过平面风险分布,缩短再保险交易链,降低保险成本,提高全球再保险市场的数据共享、风险管理能力,推动各地区再保险市场与全球再保险市场的融合。
05
我国再保险行业区块链应用展望
我国再保险行业加快区块链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今年6月,国内主要再保险公司、互联网保险公司和技术公司共同发布了中国首个经过实验验证的再保险块链指导性纲要《再保险块链( RIC )白皮书》,上海保险交易所正在建立块链业务平台“保险链”
在技术层面,相关互联网技术公司开发了再保险块链技术平台。 目前块链技术还不成熟,离大规模应用还有一段距离,但我国保险业要关注行业布局,通过霸权技术应用实现超越曲线。
一是加快制定标准。 业界领先企业应加快完善我国再保险块链行业技术标准,加快开发再保险、直保险块链平台。
二是推动行业合作。 保险和再保险企业应充分认识块链技术的霸权潜力,加强行业间交流合作,协同推进块链技术合作和应用推进,将块链技术从局部场合应用于全产业链。
第三,提高平台聚合的优势。 我国保险再保险行业携手行业力量,充分利用区块链的平台化效应,进行再保险产业上下游价值链的整合与管理,区块链技术降低本插件,最大限度发挥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爆炸、不断演变的保险需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