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欢呼
由中央放送电视台和民政部共同拍摄的首个大型地名文化节目“中国地名大会”最近正式登陆中央电视台的中文国际频道。 全国各地地名高手70人参加的地名知识竞赛,以地名为载体,生动地表现了中华大地的多样化地理和多样化风貌,着眼于各地名背后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中国地名大会”是12个节目,周六19点在CCTV4播出,周日22点30分在CCTV1播出。 截止到今年11月27日,前期节目全国电视观众累计超过6750.5万人,新浪微博“中国地名大会”的话题内容达到1.9亿人。
着地生气
围绕“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的命题,“中国地名大会”呈现了我国天南地北的多样风貌,展示了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硕士课程李洁看了节目,思考了家乡延安。 “延安在战国时代属于魏国,在西魏时代命名为“延州”,隋朝时代曾有“三秦锁钥、五路领喉”等重要军事地位,因此改名为“延安”,意为“边境久安”。 随着历史的变迁,延安不再是边远地区,但人们期待延年安康、安定万年的美好愿望永远存在”
要把博大精深的学术重点解决成喜怒哀乐的文化盛宴并不容易。 因此,“中国地名大会”问题库组织了众多专家,节目咬字,管理得好,复杂易懂。 多彩、难易度适中的地名问题库和地名故事,在很多学科、各领域不断冲突,复盖全国各地的地名文化。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牛汝辰是老地名工人,第一次参加过全国地名调查。 “这是网站名文化的盛宴,有选题、版图题、视频题、线索题、排列题等多种形式,而且角度新颖巧妙。 节目有趣,好吃,美丽,有画。 ’他说
有温度,有厚度
“中国地名大会”节目的热门,让很多观众感受到地名有东南西北、河川湖海、移动的乡愁,有着美好的憧憬。
“所有中国人的骨头都有家庭的感情。 虽然也有人离开了故乡,但是故乡和“落叶归来”的传统意识并没有随着时代的流逝而变得遥远。 “中国地名大会”不仅让观众了解了“春风不度玉门关”背后的历史故事,还在“颜乌孝”的中华美德看到了义乌这个地名的由来及其现在的发展。 “王府井”“大楽树”等,各个地名都是特别的观察窗,引导人们在地名背后发现深厚的文化基础和人生百态,中华儿童更爱祖国和家乡”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和公共管理学院博士赵健说。
“中国地名大会”讲述了人们为了传承地名,唤起保护地名的深情,生动具体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 出演节目的地名高手,来自天南地北,复盖着男女老少的中青,涉及各种各样的行业。 值得注意的是,节目还将镜头对准在基层工作的热心人士,向普通人群中的“平民英雄”表示敬意。 镇内的公务员、铁路窗口的售票员、博物馆的解说员等,工作中与地名有关系的很多基层劳动者在“中国地名大会”上登场,刻画了热情时代的感人文章。
作为“中国地名大会”的嘉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老师康震感慨万千。 “他们心中有无数山峰,每个人都表现出的特质,是他们读万卷书,通过万里路,如现代英道元、现代徐霞客,他们表现的不仅是地名文化的魅力,还体现了年轻一代对祖国的无限爱”。
《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30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