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赞美龙泉
在“智力环境”中
实现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
《中国环境报》
《中国环境报》由国家生态环境部主管、中国环境报社主办,是国家环境保护部直属的新闻机构。 《中国环境报》权威发布党和国家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监督环境违法行为,报道环境污染预防和生态保护的动态和经验,传播国内外环境保护知识、技术,反映公众的意见和要求,集中关注环境热点、焦点问题。
报道原文
2018年,浙江省龙泉市被评为全国“两山”发展百强县的AQI平均优良率达到99.5%,被评为“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的水环境质量达标率维持在“百分之三”。 为了取得这些成绩,“知识环境保护”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
近年来,龙泉利用互联网、高新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以污染物排放监督管理、信息化事务为重点,整合废水、废气、空气质量、辐射源等在线监测系统,全面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决策、监督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以“智能环境保护”解决执法人员稀少等问题
“绿色眼睛”正确控制企业污染
在监视中心可以看到企业的现场图像,企业能够实时监视pH值、废水流量、废气排放浓度等信息,这是基于“环保天眼”系统。
龙泉投入超过300万元,在经济开发区启动了“绿色天眼”项目,在区域内86家重点工业污染物排放企业建立了排放实时监控系统。 该系统平台共安装158台相机,开启24小时无中断视频监控,构建集在线监控、视频监控于一体的创新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收集、集成、分析相关数据,感知环境现状,警告环境风险,采取智能执法手段
此外,龙泉还积极组织智能监控网络。 2018年7月,龙泉首先在丽水市建立了污染企业智能监控体系,对企业污染行为进行了24小时监控。 目前参与监测的企业有242家,其中涉水企业17家,涉水企业126家,家畜养殖企业99家。
针对企业污染证后监督的难题,龙泉利用网络技术,综合污染许可证信息、在线实时数据,实现了固定污染源管理的信息化、精细化。
龙泉还以14家不锈钢企业为试验地,制作污染许可标志,标志统一设置在企业排放排放口,识别排放口的名称、编号、类型及主要污染物,同时印刷系统二维码,可以通过手机扫描方式查看污染信息(信息动态更新),执法人员可以现场查看信息
目前龙泉市环境监察队共出动900名巡逻人员,巡逻企业390家,处理环境投诉。
充分利用移动执法系统伸展触角
在龙泉,执法人员可以利用无人机搭载高清晰度镜头、热红外线照相机高度监测企业污染源,绕工厂飞行或观测污染管理设施、排污口等重要场所,迅速掌握企业污染管理状况。
为进一步加快“智能环境保护”建设,龙泉利用先进技术装备为环境保护小型“天眼”无人机辅助执法,分别购买四翼无人机和手持式无人机,环境执法人员取得操作证书,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手段,为环境执法提供及时、准确、高分辨率的数据。 无人机应用于环境执法工作,进一步形成了《地面环境执法+无人机航摄》的立体监督管理结构。
同时,龙泉全面推进环境法信息化建设,建立移动执法模式,PDA执法终端、笔记本电脑、便携式彩色打印机等移动执法设备已成为环境监察执法大队的标准。
为了让环境执法人员掌握移动执法系统的使用方法,龙泉委托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环境执法人员,组织执法人员进行20家企业的现场执法示范,保证执法人员独立利用移动执法设备进行现场执法。 针对现场执法信息上传迟缓的现象,制定了评价管理方法,对环境移动执法系统的管理、使用和评价作了详细规定。
龙泉还利用移动执法系统提供的数据信息,完善原始监督管理机制,采用随机抽取检测对象,随机抽取检测员的双随机抽取机制,进一步细分随机抽取对象、检测员名单库和抽取实施细则,对重点和一般污染源进行了“规划、规划
推进移动执法系统与生态环境部环境行政处罚信息系统的对接,立即将重大行政处罚事件登记到环境行政处罚事件处理信息系统中,实现了环境问题登记簿的编制、任务分配以及针号等全过程的信息化、透明化管理。
迄今为止,全市利用环境移动执法系统执法90次,执法人员共出动400人次,利用系统现场检查记录36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