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链_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用生态链共同助力绿色责任践行

生态链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

公益环境机构如何利用环境数据推进社会各界生态共同治疗?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 IPE )为中国公益行业贡献了经验。

12月12日,澎湃新闻在上海召开的“2019澎·责任实践者年会”,是澎新闻召开的第二次公益年会。 本次年会的主题是“非常公益性”,将焦点放在公益领域非常规的事件上,推广有新闻价值的公益。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马军主任以“生态链帮助绿色责任的实践”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详细叙述了公益环境机构开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样本。

据马军介绍,自2006年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从生态环境部门收集水利、海洋、住宅建设、工信等其他政府部门的权威环境数据,不断关注,构建环境信息数据库。

在此期间,中国环境信息公开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从最初的2000件数据到今年12月突破了160万件数据。

“目前有很多违反环境的行为,背后反映出强化执法,扩大环境信息公开。 这些都已经把中国的环境信息公开和世界先进水平进行了比较,不可比拟。 马军说。

2009年以来,公共环境研究中心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 NRDC )连续9年发布《PITI指数年度报告》。 PITI指数从系统、及时、完整、用户友好四个维度定量评价污染源管理的日常监督管理、自我监督、通报应答、排放数据、环境评价信息等五个项目。

经过近十年的积累,公共环境研究中心的努力开始成为绿色供应链、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多领域的有用工具。

据马军介绍,过去四年中国经历过最严峻的环境保护历史,这可以说是真正实践了绿青山是金山银山。 蓝天之战,污染攻势,逐步发展。

“今年我们在秋冬的阴天还有广泛的可能发生,有可能发生反弹。 在这种新形势、新挑战、经济下滑等各种挑战下,我们必须找到新的办法,做出平衡的发展和保护。 马军说。

除环境信息数据库外,公共环境研究中心还建立了蓝色地图网站、蓝色地图APP平台,整合了一些环保组织、政府部门。 不仅如此,公众还可以拍摄相关通报内容上传到平台上。

据马军介绍,现在很多国民参加了这个平台,他们开始了指尖的环境保护。 今年聚集了60多万人的照片,拍摄蓝天,拍摄污染,表现多种多样,这些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创造美丽的中国。

“目前的挑战很大,但是有完善的政策支持和相关环境法规,许多负责任的企业和社会各界想参加,这是前所未有的机会。 基于当前环境大数据,我们不仅做好中国的工作,也能对周边地区产生积极影响,将来想出口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解决方案。 马军说。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