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雨四十年,鼓励初学者。 1980年7月1日,由中国共产党兰州市委主办的党报《兰州报》诞生了。1985年1月,《兰州报》改名为《兰州晚报》1993年,《兰州晚报》迎来13岁生日时,晚报创办的《兰州日报》诞生了。 《兰州晚报》是兰州城市发展的目击者,兰州市民故事记者。
今天,我们乘坐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穿越城市地下,《兰州晚报》将与兰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携手,共同为乘客阅读新方式。 “兰州晚报”的首个试点是海关站、兰州西站北广场、西站十字站、西关站、东方红广场站、五里敷站。 从2020年开始,根据试行情况逐渐增加投入网站、赠送数量。
从每天早上的高峰期开始,《兰州晚报》将在1号线准时等待,请阅读。 欢迎用知识“取悦”人生。 我们也分发这个“10分钟的读书时间”来共享,在车站和火车上读完之后,希望把报纸还原,或者拿到下一个网站的报纸架上。
《兰州晚报》一直把老百姓放在心上
40岁时困惑,人生中最稳重的年龄。 刚出生,是人生中最美的开始。 《兰州晚报》与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牵手而来,“老带新”的“忘年交往”将来会产生怎样的惊喜,我们会邀请你一起作证。
在近40年的新闻载体中,《兰州晚报》一直把平民放在心上,报道了许多兰州人的喜悦和烦恼。 315晚报报道行动,嘘寒问暖冬行动,阿里巴巴每日正能,我爱小作家作为我们“每年看”的常驻栏目的抗战老兵,谈论夜间的经济发展,黄河滨也以美丽的系列招收,城管天地是我们“日新”的系列主题。 这篇故意报道深受读者好评,成立了市民与政府之间的联合桥梁,成为兰州市民最信赖的报纸,成为兰州本土自费订阅量多、主流读者多、品牌价值和广告传播价值最具有的综合性城市大报。
在不断创新中,《兰州晚报》已取得成绩,在人民网研究院今年发布的《2018年中国媒体融合传播指数》报告中,《兰州晚报》媒体实力居全国第71位,甘肃省第1位。
《兰州晚报》与市民建立地铁桥梁
对于兰州市民热望的轨道交通,《兰州晚报》始终备受瞩目,从蓝图规划到试验区动土,从征地拆迁到全线工程,从盾构地下挖掘到全线通、轨道通、电通,《兰州晚报》采用多种传播方式,实时跟进地铁建设的各个过程,实现市民与地铁的桥梁
《兰州晚报》以缓慢的节奏使读书接近大众
对于过去的人来说,“人生喜欢读书,坐着就读历史,睡着就读小说,上厕所就读小辞,盖子从来没有马上被释放过”,但是现代人可以坐着、睡着、上厕所、外出、手机以外的地方放置。 以前开车看手机是为了消磨时间,现在坐公共汽车坐地铁是为了多看手机。
快还是慢是个问题。 莎士比亚如果现在还活着的话,肯定会向社会提供这个灵魂的拷问。 手里拿着,给人前所未有的获得感,默默掠夺,掠夺让自己“慢慢”的机会,掠夺“富馀不足”的集中力,掠夺深入灵魂阅读的时间。
地铁是旅行的起点,以“快”带到终点的地铁读书应该是你新人生的起点,让“慢”探索心灵。
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变得奢侈了呢?经常听的人说:“虽然读书心很空,但没有实行的时间。 拥挤的公共汽车颠簸着,自己没有时间开车,社交娱乐接连不断,带着娃娃照顾家……大小,读书时间被无限浪费。 时代加速,情报迅速分裂,但我们阅读的思考速度却慢了好几拍。
如何使慢节奏的阅读接近大众,是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 地铁内比较安静平静的空间,为“追逐时间”的读者提供了最适合的场所。 “地铁读书”不是风雅的“行为艺术”,而是在“小环境”中撬动“大气候”的推进和变化。
也许同样地读。 你在手机上读的东西都是个人的东西,但是坐下来报纸的声音、纸的味道、标题上推出的新闻话题,形成了周围看不见的交流,形成了“唤醒读书”的能量。 这种传播力也是新闻的价值,也是社会文明前进的方向。
有趣的灵魂在等着你
资料来源:兰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