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破”背后的风险与机遇
□机会总是下跌,一般弱势群体破例现象增多,有利于后续投资者“上车”。
□因为新股破产,投资家没有运气,正式研究和把握测量企业投资价值的“规模”。
最近,“破净”和“破发”成为了a股市场的关键词。 截至12月2日,a股已有370股股价跌破净资产,净率超过10%,数量和比率接近2005年以来的历史高度。 另外,最近市场上一部分新股爆发,前期涨幅高的主要“大消费”也有以回收股票为理念的情况。 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分开说话。 破廉股增多,确实与整个市场的趋势有关。 历史上,每次大盘大幅撤退,弱股和前期涨幅大的股票都会先破。 上季涨价,涨价加剧,情况不对劲。
换个角度看,机会总是下跌,一般弱势股票破格现象增多,有助于后续投资者“上车”,为更多长期资金提供机会。
看看爆发新股增加了。 今年下半年以来,新股生态变化,破产案例频繁出现。 从发包人的角度来看,好不容易抢走的新股,这么简单地下跌,当然是不舒服了。
相反,如果新股长期维持“购买就能赚钱”的话,投资家会很高兴,但是能够表现出不同新股的优劣和价格吗? 显然“新股不败”不利于市场价格机制,长期隐瞒投资者的眼光。
为了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市场必须遵循“隐形手”的价格发现、优胜劣化等机制,新股价格“不稳定”,必须让普通投资者明确新股的价格。 这是建立科创板、试行注册制的初衷,是把信息披露作为核心监管制度,在继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问题中具有意义。
爆发性新股增加,也有人指责“新股过多,过于紧密”。 实际上,作为融资市场和投资市场,资本市场应该供给新股,不能停止发行新股。 今年以来,a股IPO的发行始终保持平稳的节奏,监督部门表示,目前资本市场的强韧性和活力不断增强,同时保持新股发行的常态化,积极支持股票融资,不会因各种因素而中止IPO发行,同时根据当前的市场情况,保持稳定的发行节奏 募集资金超过100亿元的大盘股,今年由中国通号、中广核、浙江商银行3家企业发行完毕上市。 审查的企业,发行者也要考虑市场状况,选择合适的发行时间和窗口。
从长远来看,股价指数的召回和上涨与IPO因素没有太大关系,相反,每次IPO暂停,对市场的期待和资本市场的基本融资功能都有很大影响,给市场带来了不良的期待。 截止到12月2日,今年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共批准115家企业,融资1563亿9000万元,对金融市场融资总量有限
迄今为止,投资者对“双重破坏”应有更合理的认识。 从市场角度来看,破廉价股增加对于想“入场”的投资者来说,有结构性机会的新股破产长期不求“稳定不亏损”的投资者幸运,而是真正钻研了衡量企业基本面、经济基本面、企业投资价值的“尺度”。 只有这样,投资者才能在新股爆发的常态化后,识别股票的优劣,获得自己的超额收益。
周琳
责任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