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独角兽”的启明医疗的香港股IPO终于灰尘落下。
2019年12月10日,启明医疗正式登陆港口派出所。 因此,港口交汇处生物技术板块首次迎来医疗器械上市公司。 此次启明医疗发行价为每股33港元,市场价格达到157亿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发售的启明医疗引进了高珐资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AspexMasterFund等5名基础投资者。 在招股阶段,启发医疗获得超过311倍的超额预约。
据启明医疗招募书称,启明医疗从2013年开始获得12次融资,吸引了包括启明创投、红杉资本中国基金、高盛、德弘资本等在内的众多VC/PE,可以说是资本宠儿。
事实上,香港股票当初并不是启发医疗上市的第一个选择,而是启发医疗首先打算抢滩科创板。 对于这个医疗器械独角兽多次注册的企业,开发医疗的科学创业板突破关口的时候也受到业界的普遍关注。
香港股改道,据推测主要原因是其背后的美元基金结构。 根据招股书,医疗股结构相对分散,股份类别分为内资股和非上市外资股。 其控股股东是公司董事会会长兼执行董事曾敏和创始人证振军,两者共同为公司单一最大股东,共持股33.35%。
市占有率约8成,一举成为中国医疗器械“独角兽”
作为专业提供结构性心脏病高值医疗器械产品的公司,启发性医疗是TAVR (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市场上不折不扣的行业领先者。
根据招股书的资料,根据frost salivan的资料,从2018年TAVR产品的注入量来计算,启发医疗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为79.3%,自主开发的产品VenusA-Valve首次被NMPA认可,是国内商业化的TAVR产品。 通过“新型生物心脏主动脉瓣工程”,启明医疗曾获得全国生物医药行业的总冠军。
在自我研究产品方面,启明医疗开发了一个全面的产品组合,复盖了四个心脏瓣膜的经管解决方案和主要辅助产品。 这意味着启发医疗的开发生产线正在扩大。 例如,目前已完成临床试验并准备注册的VenusP-Valve将成为我国第一款TPVR (导管肺动脉瓣置换术)产品和世界第一款自我膨胀式肺动脉瓣。
“硅谷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受瞩目的创新圣地,诞生了许多伟大的企业,是因为它支撑着强大的科研开发实力。 我们要在这里创造“天国硅谷”,就必须创新科技,把原创性研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玄振军在接受采访时说。
持续的研发投资带来的是医疗的高研发成本。 根据招股书记载,2017年、2018年度、2019年5月31日前5个月,启明医疗的研发成本分别为11736.0万元、10477.4万元,而2019年前5个月的研发成本由2018年同期的3702.6万元增加到8241.6万元,前
与此同时,尽管收入翻了一番,高额的研究开发费用却导致了启发医疗连年的损失。 根据招股书记载,2017年、2018年、2019年5个月前,公司收入为1816.4万元、11534.8万元、8620.6万元,同期亏损额分别为8441.2万元、5466.2万元、8084.1万元。
事实上,由于一些产品尚未上市,公司目前的收益主要依赖单一产品VenusA-Valve的销售。 2017年、2018年、2019年5个月前,VenusA-Valve的销售额比率达到95.4%、98.6%、99.4%。 另外,广告医疗方面,预计VenusA-Valve的销售额将在近期占据公司销售总额的首位,但企业无法保证VenusA-Valve的需求会按预期增加。
6年12次融资、启明、红杉、德弘、高盛等入局
迄今为止,启明医疗是资本的“宠儿”,是独角兽企业。
据招股书记载,从2013年开始,启明医疗共获得12次融资,吸引了包括启明创投、红杉资本中国基金、高盛、德弘资本等在内的众多VC/PE,投资者阵容十分豪华。 每回合的投资成本,5年来,启发医疗的每股投资成本大约是7倍。
启明医疗之所以得到资本支持,除了产品的先发优势和TAVR在中国的市场潜力之外,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来源于已经成功的创业经验和丰富的管理经验。
“我们不是在赌技术成功的概率,而是在最后看公司的综合执行力,如何善于销售,善于服务,我们非常看好管理团队。 因为他们以前有过非常成功的创业经验。”作为中国“PE教父”刘海峰建立德弘资本以来投资的第一个项目,刘海峰就这样解释了对启明医疗的投资逻辑。
回顾谢振军的创业生涯,启明医疗已经是其第三次创业。 刚刚作为硕士毕业参与国内首个冠心病支架研发的证振军对霸权性“救生技术”充满了好奇心和爱。
“我是技术控制,希望能以更好的技术救患者”译振军曾经说过。
在建立启明医疗之前,2003年谢振军曾在深圳创立过主导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先健科学技术,2011年在香港事务所上市,当年市价超过60亿港元,证振军再次设立伙伴和德诺医疗孵化中心和德诺资本( DinovaCapital ),医疗健康产业和知识
2009年,证振军再次出发,拥有资本和超过20人的团队在杭州高新区设立了启明医疗,正式开辟了属于启明的新途径。 当初,开发医疗的低层办公楼非常不引人注目,办公空间有限。 相比之下,院士、临床医师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的技术团队非常顽强。
“我们公司的办公室很拥挤。 因为钱用在科学研究上。 ’译振军这样解释道。
随着研发技术和原创技术的不断投入,2014年,启明医疗在第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会生物医药行业全国决赛中一举夺冠的2017年,我国首例经导管人工心脏瓣膜自主研发上市,为我国主动脉瓣患者,特别是超过数百万老年人带来了新的治疗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德诺资本( DinovaCapital )也是开发医疗的早期投资者之一。 根据招股书,医疗股结构相对分散,股份类别分为内资股和非上市外资股。 其控股股东为公司董事会主席兼执行董事曾敏和证振军,两者为公司单一最大股东,共持有33.35%的股份。
作为启明医疗上市前的第一机构投资者,启明创投主管合作伙伴梁颔宇向投中网表示,启明创投期待导管心脏瓣膜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福利。 作为连续创业者,证振军和团队重视核电站技术创新,对我国医疗健康领域的重要贡献是产品质量和医疗效果优于国外同类产品。
启明医疗总经理证振军、启明创投主管伙伴梁颔宇、启明医疗理事会主席曾敏(左右)在上市现场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的合作伙伴周逵表示,启明医疗是红杉中国投资于高品质医疗器械领域心脏瓣膜细化方向的企业。 全面的产品线、稳健的全球知识产权结合和配置,使医疗成长为面向全球用户的中国医疗器械公司。 据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2013年,红杉中国投资启明医疗。
“以前两次创业经验为基础,这次我很清楚创立什么样的企业,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玄振军表示,自启明成立之日起,他就有了明确的发展蓝图,定下了目标,开发出的产品必须以国际为目标,领导国际。
在海外购买,“全球领导人”的野心凸显出来
证振军从未隐瞒医疗进入国际市场的野心。
特别是引进德弘资本后,他说:“想借鉴德弘团队的国内外收购经验和投资后的管理能力,帮助启发医疗加快企业的国际化。” 玄振军曾经公开了启明医疗国际化的决心和途径。
实际上,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医疗在2016年开辟了收购的道路。 根据招股书,2016年,启明医疗全面收购了德国TranscatheterTechnologies公司的专利技术工会。 新专利技术应用于启明医疗的第三代TAVI产品,同时启明医疗的阀产品开拓国外市场,加快国际化。
随后,启明医疗于2017年6月、2018年12月完成了美国阀气囊成形术产品供应商InterValve的收购和脑保护装置KeystoneHeart的收购,开始挖掘金欧美市场。
美国InterValve是一家专注于经导管主动脉瓣治疗的公司,其旗下两种产品V8和TAV8是世界上第一家具有解剖形态特征的气囊主动脉成形术导管。 这两种产品2013年得到美国FDA的批准,也得到了欧洲的CEmark,在美国和欧洲市场有着稳定的市场。
keystone heart的收购意味着医疗保健可以在全球销售TriGUARD3脑保护装置,进入美国、欧洲、中东和非洲市场。 TriGUARD3装置是世界上唯一一种通过主动脉弓的设计预防脑栓塞的脑保护装置,能够将心血管手术中出现的脑损伤风险降到最低,全面保护脑组织。
“收购基斯通心脏公司不仅有机会在心脏手术中降低患者脑损伤的风险,而且有机会立足于美国、欧洲、中东、非洲的市场,引进一套创新产品”,译振军收购后表示。
启明医疗在招股书中说,其使命是成为构造性心脏导管的开发和商业化解决方案的世界领导者。 之所以扩大销售范围,特别是扩大了北美和欧盟的市场占有率,是因为我们相信医疗会给海外地区的高医疗费用带来利益。
据弗罗斯特沙利文报道,2017年中国人均医疗支出估计为560美元。 英国和美国估计人均医疗支出分别为4246美元和10739美元,远远超过中国的医疗费用水平。
发售后,启明医疗会继续瞄准国际市场,以并购的形式巩固世界市场的布局。 据招股书介绍,医疗筹资资金通过VenusA-Valve的商业化、VenusAPlus和VenusP-Valve的研发和商业化、其他产品的研发、内部研究和潜在收购持续扩充产品组合。
与此同时,随着启明医疗增加技术创新投资,加强研发能力开发新产品,梁颔宇有望成为启明医疗不断提高竞争力、结构性心脏病经导管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导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