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多并不意味着粮食产量高,也不意味着可以留下粮食。
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农村,离开土地。 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对农活一窍不通。 因此,很多人模糊了“粮食产量”的概念。
在现代化灌溉、施肥、驱虫、培育优良品种、温室等技术条件出现之前,种植粮食并不是很好的收获。
我们以稻类为例,根据春秋时代的稻谷产量“管道·轻重甲”,一家耕种了100亩土地,一年的收成达到了20锄。 春秋时代的一百亩是现在的三十亩大,二十锹约1600公里。 也就是说,春秋时代稻谷每亩产量约为53公斤。
战国时代略有上升,每亩产量达一石半。 换句话说,一石半约18公斤,战国时代三亩半的土地相当于现在的一亩,所以按现在的标准,亩产量增加到了63公斤。
在相对稳定的时期,水稻亩产持续增长。 比如宋代,南方水稻亩产达到二百公斤左右,明朝可以超过三百公斤。
康熙年间推进水稻栽培,康熙本人亲自动手,在西苑(今中南海)开了试验田。 经过多年的考试,双季稻也传开了。 康熙五十四年,苏州双季稻亩产量达400公斤。 当然,粮食亩产量因地区而异。 我们大体上只能解释一个问题,但古代粮食产量不高。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调查现在的粮食产量,一比就知道了。
更重要的是,古代粮食产量的统计,往往指顺利的时期。
战争混乱或天灾持续的话,粮食产量大幅度减少,重的话没有收获。
例如,明天启七年的西北华北大旱,崇祯十一年的旱灾又扩大到华中地区,这次旱灾持续到顺治二年,对北方农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随着干旱,包括蝗灾和瘟疫在内,人们拥有多少土地都没有用了。
晚清丁戈奇荒4年来,受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江苏和安徽北部、甘肃东部、四川北部严重影响,1000万人饿死,2000万人避难。
也就是说,灾害来临时,土地价值最低。 如果没有战乱和天灾,老百姓能否依靠土地生存的回答是明显不同的
农民收获的粮食,要知道完全不是自己的。 首先通过征收税款,给历代农民施加压力。 这具体很复杂,没有罗列数据。 总之,税金和从政,即使在最年轻的时候,也给农民带来很大的负担。 到了“苛捐杂税”多的时代,农业还是逃荒为好……
当然,中国古代农民面临的最大问题实际上是土地并购严重。 苛刻的税金和天灾的人祸,加剧了地方土地的合并。 结果,农民为地主耕种,无论丰年的灾年,自己都很难留下粮食。
我们总是说大唐盛世,在这个盛世里,一位名叫李绅的诗人写过着名的《澪农》。 其中有“全世界没有闲田,农民还饿死”的说法,说明了一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