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_广州国际文学周开幕式暨叶嘉莹《掬水月在手》文学纪录片全球首映式隆重举行

文学周以“献堂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推进广东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合作”两个主题为中心展开系列活动。

十二月十五日下午

2019广州国际文学周开幕式

然后叶嘉莹“捧水月手”

文学纪录片世界首次上映

在广州图书馆举行。

本届国际文学周

由中国作家协会领导,

中国共产党广州市委宣传部、

广东省作家协会、

广州市文联主办。

文学周以“献堂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推进广东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合作”两个主题为中心展开系列活动。 其中包括《广州国际文学周开幕式和叶嘉莹《捧水月手》文学纪录片世界首映式、《花城国际诗歌之夜》、《澳门文学的荣耀与梦想》、《国际着作权交流会议》等活动。

此次广州国际文学周,吉迪马加、邱华栋、张冢、中微子杜门和来自主宾国韩国的洪廷善、李文烈、赵京兰、高炫烈等多位文学名家聚集在花城,举办精彩的文学活动,12月成为广州的“文学月”。

韩国的主宾国阵容强大

中韩文学对话开始

文学周第一次继承了开设文学主宾国的活动构造,邀请韩国作为本届文学周主宾国。 主办方邀请的主宾国嘉宾阵容强大,韩国国民作家李文烈、现代中韩文学交流创始人洪庭善出席,洪庭善教授被中宣部授予“中华图书特别奉献奖”。

以李文烈、洪庭善为代表的韩国文学家在文学周中与中国作家深入交流,介绍两国文学的创作、翻译出版等情况,向众多文学爱好者展示中韩两国文化的魅力。

通过广州国际文学周平台,韩国作家代表团参加了“我们时代的文学——中韩作家花城对话”、“2019花城国际诗歌之夜”、“新时代·新光景·新发展——中韩文学交流研讨会”、“心灵力量——国际诗人花城对话”等主题活动,面对中国作家和读者探讨文学的奥秘,促进中韩文学交流的发展

北上广首次进行了城市文学对话

建立京沪穗文化交流机制

本次文学周,北上广三城首次以文学名进行城市对话,刘庆邦、梁鸿、唐颖、周嘉宁、张欣、王威廉等北上广作家代表聚集一堂,展开了冲突与对话。 城市文学建设增加城市人文魅力,推进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使城市更具文化竞争力。 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居民归属感和自豪感,也有助于保存城市文化记忆。

三地代表作家共同为推进以北京、上海和广州为文化中心的广东港澳大湾区文学文化创新发展提出建议,借此契机,在文学交流、创作出版、人才培养和宣传推进方面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这次北上广城文学对话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发挥了北京、上海的文化领先性和辐射性,也是支持广东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措施。 三城开展文学对话,在以北京、上海和广州为文化中心的广东港澳大湾区推进文学、文化合作,携手建立三城市长期文学交流机制,推进南北文化交流,共同推进中国文学创新与发展。

举行国际版权交流会议

促进本土着作权扬帆“出海”

作为这次文学周的重点活动,国际着作权交流会邀请了国际着作权者米拉·艾哈迈德、欢迎韩国兰登书屋会长梁元锡、广州各出版社出版编辑和当地作家学者。

会议着重于国际着作权交流合作,介绍了着作权保护、着作权开发代理的工作和经验。 在着作权会议上,集中推荐本土代表作家的作品“出海”,建设文学着作权交流的南方基地。

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与沿线的国家和地区有着悠久的文学翻译和交流传统。 着作权贸易和着作权合作在文学翻译和传播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文学作品是各国和地区文化交流中最受欢迎的作品类型。 以文学作品为中心,演出电影、戏剧、游戏等多种作品形态,可以通过各种载体、形式、方式、渠道、媒体进行传播、消费。

本次国际着作权交流会议将与本土作家和国际着作权人、出版机构建立桥梁,透视着作权交易和产业发展新动向,加强执行中华文化走出的“一道一道”政策的集中体现,为推动着作权事业产业发展提供智慧支持。

广东港澳作家云集

谈澳门文学的光荣与梦想

今年是澳门回归二十周年,本次文学周在暨南大学策划澳门文学专业场活动。 澳门作家代表林中英、廖子馨、黄文辉等,在暨南大学与香港作家周洁茹、广州评论家蒋述卓、申霞艳展开对话,以文学为纽带,推动广东港澳大湾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入融合,体现广东港澳大湾区的文学风貌。

在回归的二十年间,澳门和内地呈现了无数的经济奇迹和社会新气象。 文学作为时代最直接、最完整的记录媒体,是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上最优秀的目击者、叙述者和传播者。

同时,文学也是心灵阵地,可以推动广东港澳湾区文学,通过感情相识,才能建设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强有力地支持广东港澳湾区文化共同体。

此外,通过广州国际文学周平台,广东港澳作家将在众多读者会见、文学研讨会上展开对话、探讨,进行更加密切的合作与深入的合作。 文学周将广东港澳文学家与文学机构相结合,深入交流广东作家代表与三地文学现状、文化共识与未来趋势,为广东港澳湾区文学的发展与大众提供更多文学服务。

广州本土创作力集中出现

本届文学周的一大特色是集中推荐广州作家作品,全面服务本土创作力。 主办方在文学周开幕式上放映了微型文学宣传片《用花城写作》,从秦牧的散文名篇《花城》中整理了花城广州与文学的不可思议的边缘。

广州至大湾区文学的繁荣,无需与五湖世界、世界各地的作者进行创作探讨,与不同文化的领导者相互借鉴和学习。 文学周密集召开“国际着作权交流会议”和“花城对话”活动,张欣、王威廉、陈崇正、郭爽、阿菩等广州作家代表与来自国际、北上、港澳的作家深入交流,介绍广州本土的优秀文学作品,帮助广州文学创作力整体在全国乃至国际平台上交流、普及

叶嘉莹文学纪录片

“捧水月手”会见观众

今年是叶嘉莹回国执教40周年,作为中华古典诗词的咏唱者和传承者,她弘扬了中华诗教。 广州制作的文学纪录片《捧水月手》,在文学周的开幕式上遇到了许多文学爱好者。

叶嘉莹在中国古典诗词的长流中,承先启后,扮演了中西的重要角色,既是知识若喉的学生,又是桃李满天下的老师。 叶先生担负着传承诗词的使命,诗词也赋予了抵抗生命痛苦的力量。 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她,希望把这种力量传递给下一代。

纪录片《捧水月手》以古典文学诗人叶嘉莹的生平及其创作和崇高教育理念为轴心,弘扬中国诗词深度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这部电影拍摄得举世瞩目,不仅是跟随叶嘉莹的生命轨迹,也意味着随着中国古诗的发展,要重建中国古诗的意境。

全城联动:文学一致行动者

广州国际文学周除了开幕式、《花城国际诗歌之夜》、《国际着作权交流会议》等重大活动外,还于12月在暨南大学、广东外国语对外贸易大学、广州采购书中心、方、学和优书店等广州文化地标处举办了数十次作家会见和文学研讨会,大学和书店成为“文学一致行动人”,共同营造城市文学氛围 这些活动大多免费开放给广州市民,大家可以近距离欣赏文学大师的风采。 同时,文学周在线传播,与各自的在线活动相适应,实现全城联动的文学狂欢节,创造新时代的“文学之城”。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吴波

广州日报全媒体摄影记者吴波

广州日报全媒体摄影记者吴波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刘丽琴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