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欧阳凯摄影新闻编辑:张海尼
在富连智能制造产业创新中心社长蒋益民演讲中
自2018年6月推出以来,工业富联( 601138,SH )多次提及“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的变革,成为该领域的领导者。 作为富士康集团旗下的最大子公司,工业富联近年来通过智能化、自动化技术,尝试从人流问题中脱颖而出,在过去的10年中已经代替了约10万名工人。 对富士康出身的工业富联来说,如何在“无人工厂”与积累多年经验的员工之间取得平衡,实现“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的变革目标备受关注。
12月13日,由经济新闻主办、中国上市公司董秘俱乐部支持智库、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和变量中国共同主办的“大道之行ⅱ-深圳对话好公司”访问团加入工业富联。 参观了工业互联网大厅、柔性组装工作智能工厂后,与工业富联首席数据官刘宗长、富联智能制造产业创新中心总经理蒋益民和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智惠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徐正川先生率领的访问团进行了对话。
从无人工厂到安心工厂
在工业领域,“无人化”开始成为企业推进工厂智能变革的重要方向。 特别是当前企业,已成为降低工人需求、提高生产线灵活性和自动生产能力、推动工厂无人化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对于工业富联来说,建设受到世界瞩目的“电气照明工厂”,“柔性组装作业智能工厂”这个名称,以现场的电气照明作业为特征,所有的生产活动都由电子计算机控制,在生产现场配置机器人,不配置工人的工厂。 今年年初WEF发表的新世界性“制造业灯塔工厂”名单中,工业富联成为深圳龙华“关电工厂”中唯一入选的亚洲民间制造企业。
刘宗长说,过去十年,富士康做了很多工作,利用自动化技术取代了人工,如无人物流、自动上下料理、自动装配等动作简单取代,利用机器视觉取代了人工检查等,仅过去十年就取代了大约十万名工人。
刘宗长表示,公司将在无人工厂的基础上进一步上升到安心工厂,利用感应技术检测设备的状态、生产过程的状态,尽早发现、预防、预测其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尽早消除现场风险,创新关灯,让生产线的工人“安心”。
“我们10年前在深圳的龙华工厂,约30万工人每天生产约30万部手机。 现在是20万工人,每天生产约100万部手机。 也就是说,在过去的十年中,我们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五倍。 刘宗长进一步说。
对此,徐正川先生提出了疑问,无论是关灯的工厂,还是没有人的工厂,都是指最后下车到“工程师”的意思。 对富士康和工业富联来说,如何平衡无人工厂和积累多年经验的员工?
蒋益民承认,随着8万多台机器人的应用,特别是自动生产线的推进,人员确实减少了。 但智能化本身的减人效果并不明显于自动化效果,智能化只是带回数据进行科学的决策分析,即使一些岗位消失,也会产生更多的新岗位,智能制造几乎就是这样的模式。
如何做好制造业企业?
智能制造从提出到现在已经成为国家战略30多年了,要真正实现这一愿景,许多制造业企业需要合作努力,这需要很长的时间。
徐正川指出,智能制造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用大量的传感器收集工业制造过程的数据,例如工业大数据;第二,根据这些数据,预测工业制造过程,例如工业丰富的安心工厂;第三,智能工厂不仅可以自己使用,还可以提供给其他企业,作为平台的概念出口
工业富联自2015年成立以来就承担着推进工业互联网变革的责任,创业者郭台铭也在很多公开场合强调“我们不是工厂,而是智能制造基地”。 刘宗长指出,富士康从一代加工的纯制造商转型为科技服务、工业互联网,为企业提供工厂所需的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等硬件,提供富士康云等各种专业应用程序,为工业制造场景提供全集概念。
“去年上市以来,我们一直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郭董在内部表示“首先要改善自己,然后兼顾天下”,并在此基础上积累经验和数据,然后才能外出”。 蒋益民说,工业富联现在进行第二阶段,对外运作。 现在与大企业合作,首先在大企业中全面拓展,工业富联也在探索经验,现在面临人才不足的问题。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迄今为止的世界人工智能融合发展大会上,工业富联会长李军旗分享“创新领先智能创造能力”的主题时, 提到了工业富联能够实现对外能力的四种形式:第一是通过专业云彩实现对外服务;第二是通过数据服务;第三是知识才能;第四是将过去的经验转化为知识;第四是人才能力,跨领域、跨行业人才能够实现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
刘宗长说,工业富联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有“三硬”和“三软”,“三硬”指云、网和端的“三软”是指时工业大数据、工业人工智能和工业软件。 把这两个“三硬、三软”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的新生态。 这也是工业富联不断探索的,希望将这些已经探索过的路径与当地企业、政府的实践相结合,共同建立中国制。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