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文学是否是中国文学_好的翻译还需要“创造”(五洲茶亭)

我想要了解中国的话,必须要读这个国家的文学作品。

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我试着翻译汉语书籍,老舍的《骆驼祥子》成了我的第一个翻译。 毕业后,我做过很多领域的翻译,一直吸引我的是文学翻译。 最近几年,我把很多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阿拉伯语。 其中包括鲁迅的《狂人日记》和毕飞宇的《推拿》等。 2017年,我翻译的《推拿》获埃及《文学消息报》最高翻译奖。 现在我正在翻译王蒙的《这边的风景》。

文学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茅盾曾说过,文学翻译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原作的艺术意境,在读者读译文时,被启发为读原作,能感受到感动和美。 苏联的翻译理论家加切切拉认为,文艺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重新创造了用一种语言写成的作品。

在我看来,文学翻译就像电影,翻译家是文学作品的导演,也是文学作品的所有演员。 文学翻译家不仅具有深刻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学才能,从而表达出与原作同等的思想。

在翻译某作品时,译者必须面对译者与原文、译者与译文、译文与艺术性等诸多问题。 换句话说,译者对原作者、译者的读者、艺术的责任问题。 三个层次的问题都解决了,译者真的有翻译家的资格。

文学翻译有什么理论?文学翻译有什么理论?这是表面上解决了,但实际上是一个有争议的主题。 出了很多“论”和“学”,文学翻译可能没有理论,虽说文学翻译有理论,但是独立派理论家中也有不是合格的翻译家。 因此,文学翻译有实践性,有实践才有理论,有很多实践就有很多理论。

翻译理论的目的是通过将在翻译实践中得到的知识理化、公式化或者图表化,形成理论知识。 但是,很多翻译家深刻理解翻译是“只是有意义,无法用语言传达”。 因此,翻译理论实际上有助于意会必要的内容。 显然意译很难翻译理论,但意译并不神秘。

文学翻译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具体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作品等。 因此,文学翻译要求作家的文学修养和表现力,在深刻理解原作,把握原作精神的本质的基础上,把原作的内容和艺术魅力传达给翻译。

文学翻译不是普通的工作,而是艰苦的工作。 文学翻译家要有人的使命感,所有的文学翻译家都承担着很大的责任。

没有翻译就没有文化交流,没有这个中介,这个国家的文化就进不了别国人的心。 译家承担着用正确的语言表达的责任,在充分表达原文意思的同时被外国读者所接受。 翻译是文化交流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事情。 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翻译家聚集了读者、解释者和文学再创造者。

好的翻译不仅需要“翻译”,还需要“创造”。 译家的创造力表现在使文学作品变成富有美感的艺术品。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传达原文的基本信息,也传达美学气息。 译家的创造性发挥,对文学翻译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的确,翻译家也应该在翻译过程中不断学习,弥补自己知识的不足。

好的文学翻译家也有标准,有一定的文学才能,需要重新创造作品。

一个好的译家必须让读者分辨原文和译文。 只有在我自己读译文的时候,忘记了那个译文背面的其他语言,读者才能进入作品。 好的译家尊重原文作者的风格和用语,忠实地反映出来。 好的译家用母语创作的话,文学作品也能写好。 好的译家能够认识到原文作者风格的特点,在遵守作者意图的同时传达给外国读者。 当然,好的翻译家可能需要在其中使用不同的翻译技术进行轻微的调试。

文学翻译家也应该是文人。

(作者是埃及中国事务研究员、文学翻译家)

《人民日报》( 2019年08月11日07版)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