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的中华文化_热评丨澳门小而不简单

说到澳门的话题,很多人的大脑中也许会自然浮现出巨大的三巴。 但是这个中国第一座巴洛克式的建筑,有你还没有发现的“澳门的特征”。 这座建筑物本身是西式的,有葡萄牙式帆船等浮雕,也有中华文化的狮子、牡丹、汉字。 其实澳门的特征之一就是这座象征性的建筑:融合。

2005年,澳门历史城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这个街区是中国最古老、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东西风格共存的建筑群,这里有中国式的民居,有西式的剧场。 而且,这些世界文化遗产并没有被孤立地保护着,这些建筑物大部分保存了当时的功能。 在城市里融合着人们的生活。 这就像掌纹,记录澳门的历史,构成澳门的风格。 所以澳门很小,开车一小时就能转一圈。 但是,在这个小镇上可以看到大世界。

融合的另一个象征地方是传统地道茶馆,澳门传统食物来自哪里,可以说清楚吗?

澳门咖啡馆里最热闹的时间是早晨。 清晨,邻居们按照几十年的习惯来这里吃早饭,每天早上坐在坐的地方,看报纸,和邻居们聊天。

说到不同文化共存是和谐的,相互融合渗透应该是更深刻的形态。

在澳门是怎么发生的?

澳门是海边的小镇,地方小,耕地少,但航线四通八达,适合停泊小型船只。 因此,以前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16世纪中叶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 来自不同国家的商船带来了商品,留下了文化。

中西文化的早期交流多始于澳门,如中国第一所西式大学、医院、剧场出生于澳门。 但是,文化不是单方面的、封闭的,是多样的、外延的。 例如澳门西式学校,培养了“中国通”,他们把中国诗歌、绘画、哲学思想带到世界,成为传播中国故事的使者。

2019年,仅来到人口60万人的澳门,游客就有可能突破4000万人。 2019年发布的《广东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建立多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是澳门的发展定位之一。

西方文化的流入对本土文化没有冲击,本土文化经常流向澳门人的生活,在庆祝节日的舞龙舞狮子中,在母祖庙的香火之间,坐在人来人往的楼下。 不同文化的交融也没有使澳门人丧失自己的身份和归属感,这种坚定清晰的自我认识在变化中维持着稳定的社会。

(影片、文字两《热评》特约评论家央视记者王梦)

(编辑杨毅)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