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_杨利伟访日,中日航天技术究竟孰强孰弱?

新华社12月14日报道,中国第一位宇航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首席设计师杨利伟与日本第一位宇航员日本科学未来馆馆长毛利卫14日在东京举行了对话。 杨利伟表示:“希望与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各国合作。

两人介绍了各自国家航天事业的现状和远景。 杨利伟表示,中国载人航天已经过去27年,已经将11名宇航员送入太空。 到2022年左右,中国将建设自己的空间站。 中国一直积极与各国开展科学实验、航天训练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中国空间站的方案设计包括国际合作船舱接口等。 日本第一位宇航员毛利卫评价说,中国近年来在宇宙中取得的成果备受世界瞩目,今后,将与中国的伙伴们合作推进宇宙开发。

杨利伟的首次访问引起了日本民间对中国宇宙技术的关注,这并不是这次宇航员首次在日本引起关注。 2003年,中国首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升空。 中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成为广大宇宙的第一位中国访问者。 当时,日本媒体广泛关注,评价说“日本原以为是宇宙技术的第三发达国家(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现在有必要改变这个顺序。”

其实,根据美国航空航天局( NASA)2019年发表的最新技术评价报告,今天的日本仍然值得“宇宙技术第三发达国家”的评价。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排名,日本现有的宇宙技术仅次于位于美国后面的中国,就把旧的宇宙强国俄罗斯甩在后面了。 有趣的是,这份报告认为宇宙技术的第五大国是法国,法国方面习惯于在欧洲宇宙局中计算自己的实力,欧洲宇宙局的整体技术可以和中日两国相匹敌。

日本的宇宙技术势力为什么能得到美欧的认可? 确实,从表面上看,日本的宇宙技术没有美俄等国家那么高。 但是,今年年初,日本宇宙局刚刚完成了“技惊四座”的任务,2月22日,日本开发的隼二号探测器首次在龙宫小行星表面着陆,按照预定着陆后从小行星表面起飞。 这是人类首次实现使用回归式探针对小行星进行调查采样。 如果一切正常,隼鸟2号有望给我们带来“龙宫”小行星的样本,为小行星和太阳系的起源研究提供无可替代的研究样本。 另外,隼2号、隼号等科学计划也从一个方面展示了日本不可轻视的宇宙力量。

与中美俄罗斯等国家独立系统的航天系统相比,日本的航天技术在一些方面强烈依赖于与美国的合作,但在一些分支上实现了“新鲜”,有资料显示,在美国航天局现有的航天器电器部件中,在日本生产的比例占20-30%左右。 另外,日本独自开发的HTV宇宙飞船的重量约为16.5吨,理论上足以完成载人航天任务。 日本国内也有“如果日本想完成载人宇宙飞行的话,短短3个月就可以实现”的媒体。 日本目前没有执行这项任务的原因是,由于自主开发花费巨大的费用,日本宇航员可以乘坐美国航天飞机和俄罗斯联合号搭便车,而美国限制了日本跨洲导弹再入技术的发展,因此这项技术与宇宙飞船的再入重叠很大

总之,在宇宙技术方面,日本实际上是“安静的巨人”,宇宙技术有着与中国不同的发展思路,但不能轻视实力。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王钧)

寻找记者,寻求报道,寻求帮助,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搜索微信息“壹点信息站”,全省600多名主流媒体记者想要网上采访的报纸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