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措_青海多举措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李馨)《慈善公益报》记者透露,青海省为全面有效把握残疾人的基本情况,创新了“互联网+残疾人信息管理服务平台”。 青海省目前已有184147名有执照残疾人,其中严重残疾人占51.35%。 针对残疾人比例严重的实际情况,青海各地制定了相关政策,从多方面为残疾人创造了平等、参与、共享的环境,不断提高了该省残疾人的感觉、幸福感和安心感。

海东:残疾人就业率达到94%

近年来,海东市关注民生发展,正确出力,政府采购残疾人服务,实行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全面推进残疾人就业。

海东市残疾人总数为10.0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8%。 现在,全市有531名残疾人成比例就业,将市、县区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包含在当地的目标责任审查中,2018年全市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2032万元。 在海东市有训练需求的残疾人2万人接受职业教育、实用技术、专业技术训练。 开发公益性岗位、就业创业基地设置、个人就业、家庭就业等方式,目前雇用残疾人30241人,就业率为94%。

同时,市政府调整和完善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制定《海东市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实施方案》,科学制定《海东市加快“十三五”残疾人小康进程计划》,组织代表、委员基层视察,指导残疾人工作,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残疾人事业健康顺利发展 市财政不断增加残疾人事业的经费投入,残疾人事业经费全部编入财政预算,年年增加,近3年筹措特别资金457万元。

规范完善了市、县区残联工作制度,加强了乡镇残联、村(社区)残联组织建设,实现了基层残联组织规范化。 根据残疾人的正确康复服务体系,市、县区残疾人积极开展0至6岁残疾儿童和7至17岁残疾儿童的筛查,深入残疾人家庭,了解他们的康复需求。 截止到2019年7月底,在海东市对有康复需求的残疾儿童880人进行了筛查。

西宁:创建残疾人服务“诉求库”

“我的腿不方便,但我的手没有问题。 在这期间,我参加了“粽子香味端午之情,邻居大联欢”活动,看到我包着的粽子“进去”进入孤独的老人中,为他们尽心尽力,非常高兴”西宁市城区饮食马街东街社区的马晓娟是残疾人,社区是残疾人

近年来,为了帮助残疾人更加融入社会,西宁市以“大众之家”为平台,积极设立服务“诉求库”,吸收残疾人的具体诉求,接受“微意”,向残疾人及其家属传达温暖、爱意。

据该市街区饮食马街街东街的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该社区通过“进百家访千户”的访问活动,对残疾人进行登记、对策分类,为满足贫困条件的残疾人制作卡片,正确配合。 “希望很多残疾人能够长时间独自在家,他们能够离开家,有一个与更多人交流的平台。”这位工作人员介绍。

另外,对于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和没有劳动力的残疾人,该社区也积极筹措资金进行合作,迄今为止,残疾人16人享受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向残疾人114人发放生活补助金,向残疾人63人发放重度的护理补助金,残疾人5户在“幸福食堂”解决了饮食问题。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