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钱江晚报评论家高路
网络公司的隐私处置问题再次引起社会关注,这次是朋友圈的照片信息。 据江苏广电总台城市频道报道,最近有消息称微信在发送照片时选择了“发送原始照片”,可能会泄露拍摄定位,专家确实如此,但同时还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①手机的GPS定位打开②摄影设定保存了地理位置③发送原图。
到目前为止,人们担心脸部识别技术已经进入动物园和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收集脸部信息,担心过度滥用脸部信息。 不合格的人脸识别技术也可能威胁到个人生命财产的安全。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脸部信息在网上公开销售,5000人以上的脸部,包装只需要10元。 如果这样的人脸信息遇到不合格的识别技术,可以预想其带来的危害。 前几天,几个小学生在快递柜台上洗脸,发现了取出文件的漏洞。 照片上也可以取快递。 这意味着如果别人有你的照片,快递会很容易被别人拿走。
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报道反映了大家对隐私问题的重视。 这是因为在互联网社会中,个人信息的收集过于普遍,但对其保护却不规范。 隐私被侵害不是风险,而是事实上的伤害。 以位置信息为例,它是互联网社会中除个人身份外个人隐私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拍摄场所和拍摄时间基本上可以描绘人的活动轨迹,在朋友圈中没有人想做透明的人。
随着社会的进步,国民对权利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 不要泄露,不要被滥用,不卖的只是下划线的要求,人们希望看到自己的信息,自己的数据自己决定。
网络公司必须正视这种社会需求,正面应对社会诉求。 有些公司依然按照过去的标准看待公众的隐私需求,但这是非常不合时宜的一些公司认为中国人希望用隐私交换方便。 这也是希望,自己动手。
其实法律应明确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原则。 它必须是“合法、正当、必要”。 网络公司如何能够怀疑自己的正当性、必要性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地方,一个前提当然是经过充分认可,经过同意,不同意就不能收集的另一个是最低限度的原则,不应该收集,多馀的,在本APP中不能使用的个人信息都是包装 除此之外,保障市民的权利。 一是选择权,选择想要分享的东西和不想分享的东西的另一个是遗忘权,公众有权利删除个人信息。
目前许多公司提倡科技向善,许多公司以推进社会进步为自己的责任。 该标准贯穿运营全过程,不能使用时方便,不想使用时不方便,注册时各种方便,注册时各种不方便。
对于可能侵犯个人隐私的个人信息,互联网公司不应该等待用户的发现,而应该有自己应该保护的基础。 朋友圈的照片、专家和腾讯公司也说可以用一定的方法解决。 不是说明没有制约,用处理方法能更简单地理解吗?
网络公司作为新经济的代表应该负起责任,加入到社会进步的浪潮中。 消除法律风险对互联网公司也是一件好事。 合规是公司的制约,也是公司未来发展的保障,不符合规格是最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