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售价数百元的智能手表,通过天上的北斗卫星,监护人随时可以知道孩子的下落,通过学校或北斗卫星,掌握教练员和学生的状况,自然条件复杂多变的地区桥梁、隧道、千里外监视室随时可以掌握地下的微小变化, 可以发现安全危险,避免事故……随着北斗三号开始全球化服务,现在的北斗产业已经从高、大、上尖端的智慧结构普及到大众化、服务型,深深影响着普通人的生活。
作为全国北斗卫星导航应用的三大示范区之一,长沙已有许多企业借助“北斗”东风,形成了行业优势产品。
服务生活干预人们的日常迁徙
今年暑假前夕,广州市南沙区约1万7千名学生收到了基于北斗系统的“平安校园智能手表”。 安装了该智能手表后,孩子的位置信息通过大数据管理平台实时传达给家长的手机终端,遇到紧急情况时也可以向家长寻求帮助。 这个小手表是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
“这款手表配备了国内自主研制的北斗定位芯片和室内定位系统模块”,智能手表研究开发项目负责人表示,即使卫星信号在大型建筑内部被切断,系统也能获得时钟的正确定位信息,定位精度在10米以内,以孩子外出安全为中心
除了给予儿童和老人的“定位手表”之外,北斗定位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手机行业。 “国内现有的手机产品中,拥有北斗卫星定位功能的有82种。 不怕“没有信号”,可以在雪山顶和深山里使用卫星信号”北京航空宇宙大学北斗线路研究学院的景贵飞院长说:“随着天北斗的增加,技术更新的步伐提高,北斗产业已经出现了拐点,从智能装备制造向大众化、服务型转变。 这意味着北斗深入普通人的家”。
北斗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打破了美国GPS系统垄断的局面。 北斗1号服务于中国,北斗2号服务于亚太地区,迄今为止北斗3号开始全球化服务,中国仅用20多年就实现了卫星导航领域的“惊人飞跃”。
长沙业态,部分企业领先
随之而来的是北斗卫星导航形成的独特产业链。
目前,北斗产业链上游芯片、天线、GIS、卡片、地图、模拟源等已经全面实现集成,国内自主开发的北斗芯片等基础产品已经进入规模应用阶段,中游手持式、车载式、船载式、 指挥型等各类应用终端已广泛应用于各行业,品种已有规模的下游运营服务和系统集成已在各领域探索应用,步伐加快。
你可能记得湘江长沙段不久前面临洪峰的场面:每隔几十米,就有人经常监视水位和堤防情况,防止受灾。
“如果采用我们的技术设备,技术手段可以经常监测和预防危险情况”,讲述这一故事的是湖南联智桥隧道技术有限公司的刘柳奇董事长。 从2016年开始,该望城经开区的一家公司自主开发的“北斗+安全智能监测报警云平台”,在交通、市政、国土灾害、石油化管网等基础设施中得到普及和应用,在某高速公路边坡滑坡、某管线道路灾害点歪斜等基础设施安全隐患方面屡次发生 这些安全警报给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去年公司的主要营业收入达到2.89亿元,目前业务遍及全国十几个省市。 公司研发中心的熊副主任对记者说:“我们自行研发的接收设备,在收到北斗卫星发出的信息后,可以像收音机一样进行处理,发现观测项目地表的微小变化,并发出警报。”
目前,位于长沙高新区的长沙(湖南)北斗产业示范园区已经建立了一系列北斗共享服务平台,集聚了国内领先的企业,如北云科技、警卫信息、行列电子、北斗微核、海格北斗、宇宙电子、中森通信等多家北斗产业链企业。 其中,北云科技北斗高精度定位接收机可应用于运行试验、测绘打点、变形监测、精密农业、无人机、工程机械等各个领域。
潜力大或成为未来产业的风口
今年6月,第二届中国北斗导航应用博览会开幕。 会议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卫星导航和定位服务产业总产值3016亿元,比上年增长18%。 其中,北斗产业核心价值贡献率达到80%,卫星导航相关产值达到1947亿元。 今年是北斗产业发展势头的一年,北斗在智能制造、智能应用中发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5G的落地,“5G+北斗将成为下一个产业的风口”,业界达成共识。 特别是智能车、无人驾驶的应用,北斗的信息是必不可少的。 巨大的市场潜力使“北斗+”成为各地重视的专业产业。
这方面长沙一直领先。 其中,长沙北斗微核项目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以水利、电力行业监测为主要方向,项目预计2020年竣工生产,建成后年产值100亿元以上。 到2020年,长沙将利用“北斗+”培育新的北斗千亿级产业集团,推动湖南成为国内相当规模的北斗产业基地、产业高级人才集聚地和产业应用示范集聚区。 (周斌陈柄丞曾银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