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金沙洲的卧云庐“云庐月见”胜景
被称为“横沙八景”之一。
现在,卧云庐入选国家文物局编纂的《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案例指南》,成为国家文物活性化利用模式。
这百年的文物建筑
背后有什么历史故事?
卧云庐
卧云庐位于金沙街滨江公园,是广州市文物保护机构,又称西藏修精舍,建于清末民初,最初是供奉中国本土道教八仙的吕洞宾之地。
经过岁月的洗礼,占地面积数千平方米的庭院被破坏,保存的只有二层建筑和大楼前面的池塘,池上有对称拱桥,但现在是孤立的。
该园林建筑兼具中西特色,外东西方向各有五扇黄色拱形窗门,南北各有三扇拱形窗门,四周有回廊,是典型的西式建筑风格。 但在西洋走廊,主要构造是中国式的青砖墙,屋顶是金字形上的灰瓦,内部也是中国式的建筑布局。 像这样结合了西方要素的建筑物,在羊城是屈指可数的。
新中国成立后,卧云庐经历了多次变迁。 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环境安静,卧云庐曾作为疗养所,是南海一带的疗养所。 20世纪70年代,粮食紧张,寝云庐被用作生产大队的自营粉厂。 1980年代,金沙洲制藤业最盛行时,卧云庐作为外资藤工厂的现场,90年代兴起藤家具,成为家具工厂的仓库。
随着岁月的推移和金沙洲的发展,这百年老楼也经过沧海桑田,身份和功能不断改变。
多年来沉默的文物建筑
如何恢复生命力?
卧云庐
提出了自己的答案。
社区+社会力量活着
2010年,市文广新局组织改建后,由金沙街管理卧云庐,由区文物管理中心领导,引进社会资源参与活跃利用。
如今,卧云庐这位“古老古董”再次与艺术相遇,并向金沙社区文化艺术馆开放。
“古老的建筑很珍贵,我们也在摸索。 希望老建筑的利用重视公益性的结合,等模式成熟后再扩展到其他文物建筑。”金沙街事务所的负责人说。 2012年,金沙街与广州市凯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与卧云庐合作建成社区文化艺术馆。 该街为艺术馆必要的硬件建设投入资金,该文化公司负责日常管理和企划展,组织艺术交流等活动。
不久,黑马大叔相继出现了年展、乔平书法艺术展等,营造了“高雅艺术进入社区”的浓厚氛围。 据统计,金沙艺术馆自开馆以来,一天大约迎来了200名游客,至今已经迎来了近50万人的到访者。
▲在卧云庐内举办的艺术展览具有公益性质,社区居民可以免费参观。
去年10月,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小组进入卧云庐,详细了解变身为社区艺术活动阵地的经验。 目前,该方法已被评为《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案例指南》,为中国文物建筑的开放利用提供案例参考和经验参考。
文|张智虹
图|石建华邓志伸
通讯员|江协楷
编辑乐趣
白云区融媒体中心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