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一个一个_院士去贫困县扶贫,农民张口就要钱,院士一个举动让农民赚得更多

“给我钱,给我钱,我就摆脱了穷困……”

201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来到深贫县云南澜沧拉祇族自治县时,当地农民这样说。

朱有勇听得很急,给钱是什么长期计划? “等待要求”的观念,与其喂鱼,不如喂鱼。 他明白,为了使村民们脱离贫困,必须要让他们拿出科学的方法,到农民心里去,让他们相信自己。

朱有勇是我国植物病理学专家,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2015年来澜沧时,他已经60岁了。 但朱有勇觉得自己不老,不怕疲劳,为了让农民们相信自己,他亲自下地,教村民们怎样种植冬天的马铃薯。

堂堂正正的院士,竟然在田地里耕作,这个“不可思议”的场面,在澜沧现实地发生着。 他领导农民种的马铃薯,比鸵鸟蛋还大! 重的东西一个有五斤。 由于冬天种马铃薯,边境村寨里的村民冬闲田脱离了高产田、贫田。

朱有勇立足科技创新,率领团队开发“林下三七栽培技术”,使中药栽培回深山老林,不用农药,不用化肥,走绿色发展道路。

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朱有勇在深山里举办了“院士专家扶贫培训班”。 在他的指导下,中国工程院百人院士和5600名科技专家来到澜沧县,已经开办了24个技能培训班,培训了数千多名农民。

在刚开班的新一届“院士专家贫困扶助培训班”上,朱有勇邀请电商多位专家来讲课,训练农民们利用网络出售绿色农产品。 60个学生来自澜沧县20多个乡镇,朱有勇请村民们穿上这种迷彩服,希望他们像军人一样要求自己。

不得不说,朱有勇真的实现了“喂饱了人”的事实。 不仅父母亲自己做,还教农民们种田的方法,帮助他们学习新知识,做电器商,开了很多店。 据农家说,以前只知道把水果卖给批发商,现在知道可以自己卖了。

现在朱有勇队有30多名研究生和博士生,每年100多天,他们驻扎在扶贫第一线,指导训练农民,为乡村培养科技人才。

2019年,澜沧县冬季马铃薯种植已超过15000亩,林下三七种植超过7000亩,总产值达5亿元,预计今年年底将有7.5万人脱贫。 这样的“院士扶贫”,实在令人称道!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