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共数据开放的战略和进展如何?公共数据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和特点在哪里? 从法律角度如何看待公共数据的开放性? 最近,在上海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启动的“主讲台数字未来”第一期讲台上,许多专家和学者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公共数据是指行政机关以及履行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的事业单位依法履行职责过程中收集和产生的各种数据资源。 公共数据的开放是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在公共数据范围内,为社会提供原始、机械可读、社会可重用的数据集的公共服务。
据介绍,上海公共数据开放一直在国内领先。 2012年,上海在全国首次探索推进公共数据开放的工作。 从2017年到2019年,上海连续三年位居第三者评价的中国地方政府数据开放排行榜首位。 2018年,上海成为国家公共数据开放的五大试点城市之一。 今年9月,上海发布了国内第一条公共数据开放地方政府规章《上海市公共数据开放暂行办法》,明确了总体原则、开放机制、平台建设、数据利用、多元开放、监管保障、法律责任等。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英表示,公共数据的开放将进一步激发创新能力,使各行业的发展成为可能。 上海政府信息化的开端非常迅速,有良好的数据基础设施,这将成为新兴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持,包括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块链。 近期暂行办法出台后,第一个重要项目是普适金融试点,下一步是在医疗、旅游、交通等领域建立产学研合作实验室,围绕行业数据点开放模式、标准等建立相关制度和平台。
据上海市经信委推进信息化的工作人员透露,目前,上海已向社会开放累计2100多套公共数据,预计2019年内开放总量将达到4000套。 公共数据开放的暂定方法出现后,四种机制被创新,一种分层,根据数据点的特性采用不同的开放方式,二是统一协调,建立公共数据开放的统一协调机制,三是专业议事, 专家委员会就数据的开放提出意见,各部门根据意见决定后续开放措施,第四,以多种形态,鼓励多样的生态合作给予各行业能力,即通过政府的数据开放向各行业开放自己的数据,也是制定管理办法的最终目标。
如何构建多元化开放的合作生态? 乔薇鼓励企业和行业开发自己的数据,引导有条件、能力、意志的大型数据服务企业共同建设平台,通过建立大型数据共同实验室的方式,在进行一些行业数据模型创新的同时,为相关行业提供数据服务标准
复旦大学教授黄丽华认为公共数据开放服务是促进数据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一体化的公共数据服务系统使公共数据资源的建立、收集、处理、公开、各环节遵循一定的秩序和规则,在公共数据资源的管理、服务提供、技术平台、 将保障措施等相关组织和系统有机地整合到一个整体,形成协同效力和整体性能,实现了公共数据的作用和价值最大化。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高富平表示,公共数据开放必须形成全市协同动员机制,建立全面的多元数据开放体系,密切联系民生,优先采用社会紧迫需求、行业增值潜力显着、产业战略意义重大的公共数据。
上海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是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领导下,于2018年9月成立的民营非企业组织,旨在服务国家大数据(上海)综合试验区,推进政治企业数据融合,促进大数据应用创新的重要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
主讲台是以尖端数字科技为焦点的“政产学研用”知识交流平台,以讲座讨论为主要形式,定期探讨数字科技相关领域的科研、创新应用、产业发展与管理变革等相关话题。 这是今年9月发布中国第一条公共数据开放地方政府规则后,上海促进公共数据开放的另一项措施。
责任编辑:张若婷校对:馀承君澎澎澎新闻,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新闻报道: 4009-20-4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