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永超
他是近代中国的大银行家,被称为中国的摩根银行家,他一生致力于建设一家完全商业化的银行,在这个风云变化的时代,他的梦想终于成为了幻想。 他是陈光甫( 1881--1976 )。
陈光甫,原名陈辉德,出生于江苏镇江商人家庭。 12岁时,来到汉口,然后进了汉口海关。 1904年去美国参加世界博览会,之后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 辛亥革命后,就任江苏财政局副局长,江苏银行经理。 在此期间,他目睹了官营银行的公私混淆、腐败勾结的重大幕后,决心不插手政治,建立了真正独立的民间银行。
1915年,他聚集了10万人,以“为社会服务,辅助工商业,抵制国际经济侵略”为口号,在上海设立了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主导小额储蓄业务,逐渐在“一元开户”、“零储蓄”打开了局面。 截止到1926年,银行在全国已经有20多家分行,储蓄业务达到3244万元,排在全国第五位。
陈光甫的命运在1927年转变。 以前,他对朋友说“政治肮脏,这是我不希望的理由”。 但是,随着时势的逼迫,不想介入上海滩这一政治的银行家必须卷入政治的漩涡中。 今年2月,他首先支持新出资50万人和蒋介石北伐,然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成为财政部的高等顾问,为南京政府筹措经费。
陈光甫曾经建议设立一家中央银行。 在中国的银行界,如果没有银行的话,将来的资金还必须流入外国银行的当初,南京国民政府要设立中央银行的消息被传来,他非常高兴。 但他很快意识到南京政府想建立一家被当局完全掌控的银行。 这显然不符合陈光甫的预料:政府没有完全控制,但可以调节全国金融体系的银行。 有一次,陈光甫很失望。 之后蒋介石多次通过他强迫上海金融界捐款,并让陈光甫进退维谷。
八一三事件之后,上海金融市场一时陷入混乱。 陈光甫激励了自己手下的员工。 “在现在的抗战局面,最重要的是具有抗战精神”他以身作则,埋头抗日活动。 1938年年初,他奉命去美国商谈经济援助。
致辞后,美国财政部长摩根对他说:“陈先生,中国政府实行中立法,无法阻止对日本的经济援助,敬请谅解。”
陈光甫的回答并不卑躬屈膝。 “我非常理解摩根先生面临的难题,但中国的抗战牵制日本,有保护美国在亚洲的利益的作业,有限的援助也可以在民间进行。”
经协商,双方决定开展桐油贸易,签订了2500万美元的桐油借款合同。 当时,桐油军事工业上的重要物资,美国生产的桐油量无法满足本国的需要。 协议在中国设立复兴公司,在规定负责收购的美国设立世贸公司代销,并与世贸公司与美国进出口银行签订融资合同,由中国银行的纽约经理保证。 就这样,这项贷款业务成为商业机构和银行的商业借款,与外交无关。 后来,摩根答应见陈光甫,对他说:“如果不是你,他们不想得便士”。
合同成立时,陈光甫想回来时,财政部长孔祥熙发来电报,要他再借钱给美国。 陈光甫继续留在美国,经过几次努力,终于在1940年4月抵押锡矿,借了2000万美元。
陈光甫取得美援成功的消息传来,引起无数新闻媒体的赞赏。 回国后,1941年至1943年担任平等基金委员会主席。
1948年,随着金融市场的全面崩溃,陈光甫陆续向香港、曼谷转移资金。 1951年1月1日,他改组上海商业存款银行香港分行,以“上海商业银行”的名义对外营业。 1965年在台湾定居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