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大盘的重要环节,也是党政机关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8年底以来,我市提前主张,统一规划、逐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和党政机关改革,改革各项工作带头于省。 全省首次完成公益类事业单位整理规范的全市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已于8月完成,比省目标提前4个月,“绍兴经验”在全省普及。
市委编辑表示:“改革的目标是优化布局结构,调整职能配置,提高编制效能,完善制度机制,强化公益属性,促进公益事业更平衡的高质量发展。”
分类推进
优化组织设置
事业单位提供公益服务,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憧憬的主要载体,也是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由于历史等原因,事业单位功能减弱,功能交叉,设置分散,规模过小,有长期空编。
要推进改革,首先要整理规范。 我市率先在全省颁布了《绍兴市本级事业单位整理规范实施方法》,表明学校、医院以外的所有事业单位都在整理规范的范围之内。 市事业单位改革指导组办公室成立了工作专业班,集中开展工作,确保有序推进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整理规范工作。
清扫“空壳”事业所。 取消了成立许可期超过3年但长期空编无人、无法正常运作的原则,减少了事业单位5家,减少了偶像编制。
接近整合功能时,优化“弱分散”业务单位。 部门所属的多个业务单位中,合并4人以下或功能接近的业务单位,优化调整减少业务单位53家。 例如,市自然资源和计划局下属的市政府土地储备中心、市土地开发整理中心、市政府统一征集事务所等3个事业单位因功能接近而合并为1个,市应急管理局下属的3个事业单位合并为1个。
规范事业单位名称。 按照事业单位不一律称为“委员、事务、局”的要求,我市调整了53个事业单位的名称。 绍兴市曹娥江大门管理局改名为曹娥江大门运行管理中心。
事业单位的改革撤退也在增加,为全市的改革发展分配资源,加强保障。 围绕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需求和职能新需求,新建了市基层社会管理信息指挥管理中心、市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中心等5个事业单位。
统一使用
提高编织性
绍兴一直建立资源小城市,供求矛盾突出。 如何管理、生活和使用有限的资源是重要问题。 因此,今年以来,我市在事业单位的改革中,综合编制使用,严格控制总量,增减,利用宝贵的编制资源。
另一方面,管理很牢固。 原则上回收了包括政府采购服务公益两类事业单位在内的空编,由于工作任务不足、功能弱化而取消,或者编入部门所属的其他事业单位时,同步减免了事业编制。 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原用于公益教育、医疗机构的事业编制全部回收。
我市还对事业单位总职数配置情况进行了评估和估算,确立了局级、科学级两个领导职数配置标准,并按部门职责和编制数量进行了重新审定。 同时,调整整理规范中评定两名正职领导人的情况,事业单位原则上只设立一名正职领导人,领导人正职减少15名,领导人数减少200名。
另一方面,做容易使用的工作。 本着“有保留压力”的原则,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保障了城市文化体系建设、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取得了相应的增加。 例如绍兴博物馆、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市招商投资促进中心等部门核心增加。
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编制的使用效率,我市进一步创新寻求变化,在事业编制分配时打破单位拥有的旧模式,建立编制周转使用制度,主要保障重点工作和特殊岗位需求,为缓解部分事业单位的短期性、结构性编制不足问题,有效地阐明了编制总量管理与编制刚性需求的矛盾 明确事业编制的周转使用期限为2年,达到使用期限,发生自然减员等的,按照规定回收。
为切实实践事业单位改革这一“文章”,绍兴仍在积极行动。 10月31日,全省事业单位改革推进安排会结束后,我市将在第一时间召开事业单位改革专门班会和全市事业单位改革座谈会,明确下一个改革重点,确保工作的推进。
“下一步,我们要以高标准制定事业单位“三定”的规定,高质量制作“后半篇文章”,确保市县二级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继续走在省的前列。”市委编辑表示,要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强调公益属性,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本班小布:季建明
资料:
绍兴市新闻媒体中心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