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_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提高我国先进制造能力

供方结构性改革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 供方结构性改革不仅是我国产业转型演变和经济发展质量转型、效率转型、动力转型的主要推动力,也是当前我国提高先进制造能力、应对国际经贸形势变化特别是大国间经贸关系发展变化态势的有效手段。

a提高先进制造能力对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十分重要

最近以来国际经贸关系的变化,表面原因是贸易不均衡,但背后原因并不大。 国际经贸关系波动、贸易纠纷只是表面现象,表面上贸易顺差和逆差,实质上是先进制造能力的竞争。 世界历史上世界强国地位的交替,确实与先进制造能力的交替同步。 先进的制造能力直接影响一国对世界经济的控制能力,影响军事控制能力,最终必定影响国家的世界地位。

18世纪中叶第一次产业革命发生后,英国立即领先于世界,具有以大型机械制造为代表的先进制造能力。 英国坚船利炮成为称霸世界的“日不落帝国”。 直到19世纪后半叶,以电力及其应用为首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迅速展开。 丰富的科学技术成果超过了美国先进的制造能力,美国也取代了英国成为世界霸主。 之后的苏联之所以能够和美国冷战,也是因为有能够对抗美国的先进制造能力。 德国、日本曾经可以站在世界第二或第三强国的位置,与强大的先进制造能力密切相关。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工业化水平以超常速度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 近十多年来,在国内外环境变化的压力下,中国推进制造业的变革,以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进军为目标。

除了上述历史实例,我们还可以从当今世界一些大国近几年国内经济政治发展状况看到一些边缘。 半个多世纪以前,美国传统制造业正在衰退。 特别是70年代石油危机和80年代全球化加速后,其经济大大依赖于高科技能力和金融业。 一方面高科技和金融业等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制造业的转移加速,产业逐渐空洞化,出现了该国东北部的所谓“锈蚀地带”。 即使是高科技制造业,也有很多生产制造环节分布在生产成本低廉的国家和地区。 这样,出现了一些社会后果。 一是国内人们需要的一般生活用品,大部分都要靠进口。 在限制高科技产品出口的前提下,必然产生大的贸易逆差。 其次,社会财产越来越集中于高科技人才、金融人才等层次,贫富分化严重。 三是在有传统产业的城市和地区,很多工人失业,收入和生活水平相对下降。 这样的社会分化,这样的国家相当部分的阶层和地区对现实不满,使该国领导人重振制造业,增加就业。 因此,大国经贸关系的变化,根本在于制造业的消长。 由此可见,提高先进制造能力对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十分重要。

b供应方结构性改革提高我国先进制造能力

供应方结构性改革从提高供应质量出发,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推进结构调整,优化要素配置,扩大有效供应,提高供应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不断促进我国经济质量的高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

供应方的结构性改革涉及很多领域,包括有形产品的生产制造和无形服务产品的提供,也包括经济结构、商业模式等各方面的创新和改良。 然而,主要战场仍在制造业领域。 推进供方结构性改革,大大提高我国先进制造能力。

首先,供应方结构性改革全面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经济循环理论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运行了一段时间后,由于原消费需求市场饱和、科技进步等原因,经济不景气。 这种周期性经济衰退被称为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来临后,市场自发力淘汰落后产业,重组原产业结构,转型。 我国推进供方结构性改革,是在中国特有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自主调整产业结构。 通过产业激励政策,采取变革升级、合并重组、破产关闭等方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清除“僵尸企业”,开放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空间和容量。 在实践中,被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和清晰的“僵尸企业”,大部分都在制造业领域。 落后制造能力的淘汰,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其次,供方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制造业结构高级化。 我国供方结构性改革立足于满足国内消费结构升级需求、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需求和加强国力基础需求三大需求。 一是随着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结构也在不断发展。 我国传统的供应方产品结构不能满足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相当大的购买力已经扩展到海外市场。 其次,随着中国各种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中国原本出口国际市场产品,失去竞争力,在产业阶段转移规律的作用下,很多产业转移到东南亚等一些成本要素较低的国家。 因此,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结构水平,增加出口产品增值含量已经是必要的趋势。 第三,中国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 但作为拥有十亿多人口的大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家经济安全、军事安全方面,必须拥有自己的控制权,在重大装备制造、重要防卫装备制造等方面,要牢牢把握住自己的手。 这三种需求的共同方向是全面提高我国先进制造水平,全面推进制造业结构高级化。 在先进制造领域,必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供应方结构性改革推进制造业结构高级化,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推进传统制造业变革的演变。 总的来说,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企业。 人们的衣服、食物、住所、旅行相关的产品等,都是必要的产品。 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是否具有竞争力取决于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取决于产品的生产方式。 例如意大利皮革皮具、家具制造、法国葡萄酒、香水、时尚制造、韩国护肤品制造等都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但由于制造过程中蕴藏着丰富的科技成果和设计文化含量,成为高附加值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因此,推进传统制造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入融合,全面提高传统制造业的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全面提高传统制造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可以大大增强我国库存在巨大传统产业市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二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产生了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种基于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对经济社会整体和长期发展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产业——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费少、增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在我国国民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支持下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绿色低碳、高端装备与材料、数字创造等领域的产业发展。 要推进先进的半导体、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系统、下一代航空设备、空间技术综合服务系统、智能交通、精密医疗、高效贮藏和分散能源系统、智能材料、高效节能环保、虚拟现实和互动电影等新兴领域的创新和产业化,形成新的增长点。 因此,中国通过推进供应方的结构性改革,可以从传统产业变革和新兴产业发展两个方面推进制造业结构的高级化。

最后,供方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要实施供方结构性改革,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要顺利实现三大变革,包括技术革新和制度革新在内,在供应方进行革新是很重要的。 通过创新,在供应方形成新的发展空间,吸引更高质量的生产要素,形成高效生产。 供应方的创新,重要的是在制造业领域的创新。 一是制造业领域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平台。 世界大部分科技创新成果产生于制造业领域。 二是制造业领域的创新,辐射带动服务业领域的创新。

c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必须做好三个方面

最近发生的大国经贸关系变动,可能发展成较长期的现象,成为新的常态。 基于这种国际形势,我国要坚持扩大开放和自力更生,有机结合,一贯推进供方结构性改革,加快我国先进制造能力的提高,根本增强我国国力,积极应对长期可持续经贸关系变动态势。

第一,坚持扩大开放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的道路。 在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同时,坚持自力更生的策略,做好我国自己的事情,是应对大国经贸关系变动的最佳战略选择。 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手段。 中国只有开国门建设,才有成功的希望。 但实践中的事实和逻辑推论告诉我们,一个大国的崛起必须坚持自力更生的道路。 关键的技术和关键的装备,不能给别人,也不能花钱买。 因此,我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首先要加大对基础科学领域的投资。 基础科学是科技创新的源泉。 没有先进的基础科学,没有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就必然缺乏后劲。 我国在知识创新方面要做些什么,争取进入当今世界基础科学研究强国。 其次要加大关键技术、关键装备、关键材料的难关。 最近国际经贸关系的情况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关键技术、关键装备、关键材料是国家制造业水平的标志,是国家基础实力的标志,是国家在国际竞争中闲逛还是操纵的分水岭。 我国要利用我们的体制优势,加大攻势,使其成为提高先进制造业水平的重要部署。

其次,以扩大内需为目标,增加先进制造产品的有效供给。 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逐渐进入新常态。 另一方面,国际经济贸易形势发生严重变化,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崛起,贸易摩擦频繁,中国出口带动国内经济发展的路径受到严重阻碍。 另一方面,国内要素成本上升,环境容量紧张,低端生产能力过剩,本来需求市场饱和,缺乏高质量的高性能产品供应。 国际经贸形势的变化,必须实施向中国出口牵引战略向内需牵引战略的转变,但国内供应方产业结构无法应对国内需求市场的变化。 这种客观存在的矛盾决定了我国必须实施供应方的结构性改革,要大力发展我国先进制造业,用先进制造业产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升级国内消费结构。

第三,加强高素质人才供应。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已经成为共识。 深化供方结构性改革,重要配置之一是改善和提高供方要素的质量。 人是第一要素,提高人力资源素质至关重要。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资源。 这是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增长发展中国家数倍的根本原因。 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和日本,短时间内就能从焦土中恢复过来,其根本原因是这两个国家有着高素质的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力资源素质大幅提高,这也是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基础支持。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有很大差距。 因此,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是我国推进供应方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因素。

加强高素质人才供应,至少要重视两个方面:首先,在全社会发挥敬业精神和工匠精神。 德国、日本等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强国,其成功的基础在于在整个社会中形成了深刻的敬业精神和匠人精神。 这些国家的工人大多是细心工作,有精神追求。 我国目前的一些产品在质量上与发达国家有差异,这与社会敬业精神、工匠精神普及度低有关。

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就必须一贯在全社会提倡和培养敬业精神和匠人精神。 此外,必须加强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 除普通国民教育外,职业技术教育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尤为重要。 当今发达国家在长期工业化进程中,已经形成了相当成熟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我国充分吸取发达国家经验,主张学校运营、社会运营、企业运营等多个运营主体并存,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在教育形式上,除学位教育外,职业证书教育也要大力发展。 也就是说,我国要成为先进制造业强国,就必须非常重视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具有强烈敬业精神和熟练职业技术的人才队伍。

综上所述,中国要从当前国际经贸关系变化中认识形势,坚持扩大开放和自力更生,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深化供方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应对未来机遇和挑战。 (刘江华)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