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哪些_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猴加官

有办法来郑州! 萨尔加官集戏曲、节令、祈祷的传统民俗活动的性质于一身,是具有娱乐功能的动作型纯手工艺品玩具。 2008年,“萨尔加官”被列入郑州市市级无形文化遗产保护名单。

萨尔加官的艺术手法是用谐音讨论所谓的口彩,把萨尔和“侯”叠加在颜谱官帽上,侯再加官的意思是“封侯又加官”,比喻“加官进卿”、“官上加官”,意思是福禄双全,喜庆吉祥的人想加官,给“萨尔”赋予吉祥、富贵的象征意义

“猿加官”是“跳加官”和“新野猿戏”的表现形式相结合创造的,吸收中原地区丰富的民俗和传统文化养分,是一种可喜的传统智育型玩具,锻炼开发眼、手、脑的功能,运用多种艺术要素,充分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历史渊源

猿加官也被称为会动的“活泥猴”,从以前戏曲的开头和公演中登场时演出的舞蹈节目“跳加官”进化而来,具有突出的文化特色,具有传统文化色彩。 演员头戴口罩,穿着红袍皂鞋,拿着写有“官上加官”“一品当朝”等字样的布幅,向观众席表示祝贺。

清朝时代,书中记载着“猴财”、“猴富”、“猴寿”和“加官”的可爱泥猴,手里拿着脸的照片,利用线巧妙的连接和杠杆原理,猴子在左右摇晃中不停地佩戴和摘下脸的照片,泥猴的动作坦率,怀着肚子。

传承

萨尔加官是传统美术、脸书、泥塑和布艺完美结合的手工艺术作品,具有非常宝贵的意义。

2009年郑州市管城区文化馆资料显示,魏义民老人是全国唯一掌握并传承“加官”传统艺术的民间艺人。

据魏义民老人介绍,他的祖先是南阳,1942年,14岁的魏义民在家乡南阳跟着民间哑巴艺人学习制作和玩耍,学习了“所以加官”,两年后师傅病逝。 和我一起学习的是,另外两个师徒也已经去世了,到2011年为止全国会这个技术只剩下自己了,唯一的愿望就是招募几个弟子继承“被加官”。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